【根据地】一张报纸与一个村庄

发布时间:

2015-07-01


点击上图观看央视视频

 

    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党报之一。在河北阜平的马兰村,一个村庄的人都与这份报纸结下了割舍不断、甚至交付生死的情谊。到底这是怎样的一份报纸?和这个村庄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这张名为《数不清的惨案》的照片在1943年刊登于《晋察冀画报》上,照片上两位百姓都是河北阜平马兰村人,他们在1943年11月17号的“马兰惨案”中遭日军杀害。1943年夏,日军为全面占领华北地区,于秋冬两季集结20万兵力,先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各根据地展开全面“扫荡”。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军民奋勇抗敌,伤亡1.6万多人。其中马兰村遇难19人。
  
  邓小岚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的女儿,1939年3月到1948年,父亲邓拓和《晋察冀日报》的出报队伍,先后七次驻扎马兰村。在邓小岚懂事后,她从父亲和村民的口中,听到了那19位村民掩护报社时,牺牲的惨状。邓小岚听一个村民说,日军把一个村民的头拧到后面,他看着敌人的表情是狰狞的,但是却在笑,所以敌人都很害怕。


  

 


  
  到底这是怎样一份报纸,值得村民们用生命去捍卫?
  
  在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记者找到了《晋察冀日报》出版过的全部2854期报纸的影印版。《晋察冀日报》原名《抗敌报》,从1937年12月11日创刊到1948年终刊,抗战期间,这支新闻队伍,从8人发展到了500多人。在晋察冀边区,前方记者深入战斗现场,如实记录战事新闻。根据地后方编辑们靠收发电报,把边区政策、甚至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局势传递给边区人民。在马兰村,还保留着当时晋察冀日报社的旧址,旧址里这些报社人员用过的东西,都是村里老百姓陆续收集回来的。
  
  在《晋察冀日报》里,记者看到,报纸不仅会以通讯、社论、漫画等形式控诉日军罪行,还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真实发声,唤醒群众,团结更多力量。1944年1月9日,日报刊登的一篇名为《父亲我一定讨还这笔血债》的文章这样写着:父亲,你一生为人忠厚,待人老诚,邻里都说你是个老好子(当地方言,意思为老实人),当你被杀的消息传出以后,乡亲们都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朴实的思念,也是一个普通百姓对日军暴行的揭露。
  
  


  
  那时候前方的战壕里、边区的很多村子里都会建立读报组,战士们靠读报鼓舞士气,老百姓们靠读报坚定抗战决心,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曾称《晋察冀日报》为“民族的号筒”。《寻根晋察冀》作者张曙红说,这一张张报纸散发出去后,就像一颗颗子弹射进敌人的胸膛,所以敌人一直把消灭报社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在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里,报社成员游击出报,转移过程中16次遭遇日军,24人因此牺牲。
  
  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马兰村,由于四面环山,远离大道,利于游击和隐蔽,1939年3月,报社转移到了这里。当时马兰村很多村民只认得报纸上的个别字,但大家知道,村里来的这些人,他们办的报纸能“杀敌”。
  
  关于70多年前的那场惨案,经历过的村民告诉我们,他们捍卫的是报社,更是那些跟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马兰村晋察冀日报社旧址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公证状,“现本社因必要移动,该项厂屋自今日起不复使用,厂屋所用的公家钉子木46颗,应由本社依法报销。”
  
  在北京,记者找到了今年已经99岁的原报社编辑陈春森老人,在报社创办初期,除社长邓拓以外,只有陈春森和另一位编辑两个人,兼任记者。陈老告诉我们,这公证状是报社来马兰村的第一年,在十月秋季反“扫荡”撤走时给马兰村农会留下的。当时报社印刷厂从占地到木料,都是老百姓提供的,所以在撤退前,该偿还的,哪怕一颗钉子都必须要还清。这一纸公证状,也赢得了马兰村老百姓对报社的信任。
  
  

 


  
  当报社再返回时,马兰村老百姓对这些穿着八路军军装的知识分子,有了特殊的好感。
  
  而1939年阜平发生的特大水灾,把他们拉得更近了。那一次,洪水冲走耕地230余顷、死亡千人,晋察冀边区号召政府军队帮助老百姓生产自救,邓拓就带领报社成员把省出的粮食都给了马兰村的乡亲。
  
  84岁的马兰村老人李贵说自己祖上三代都是靠行乞为生,当时年幼的他已经衣不遮体了。可报社成员们不仅给了他衣服和食物,还教他家做豆腐,让他们能靠这门手艺活下去。
  
  在马兰村当时30户村民里,有16户都是像李贵这样的贫农。报社成员帮着他们整修被洪水冲毁的滩地,也同时宣传推进减租减息政策,到1940年的时候,村里这些贫农们都被减了租。
  
  1943年9月,日军扫荡马兰村,报社和马兰村村民第一时间安全转移到了深山里。可等他们再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家园已经面目全非了。
  
  《晋察冀日报》中这样记载着日军当时的暴行:“敌寇将马兰、梨树庄、阳和门等村烧光,并大肆搜山抢走羊数百只,马兰白家数十年的老坟都被挖开。”国破家亡的仇恨在马兰村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跟着报社的人学知识。
  
  


  
  报社成员一边帮着村民们重建家园,一边带着大家读书写字,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英雄故事,开始被老百姓们传颂。然而两个月之后,日军再次扫荡马兰村,这一次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除了制造惨案,还要根除已经发表了一千一百多份抗日报纸的晋察冀日报社。
  
  报社人员安全撤离马兰村后四个小时,数百名日军就侵入马兰村搜寻报社。当转移到山上的村民,本以为日军已经离开,纷纷下山时,却遭遇了敌人。日军在马兰村杀害了两名村民后,为给报社制造撤走的假象,把剩下的村民和来马兰逃难的其它村村民一起押到了离马兰不远的下庄村,又继续残害了17名马兰村村民,但自始至终,村民们都咬紧牙关,没有供出报社里那些跟大家生活了5年的亲人。
  
  在1943年日军的残酷扫荡中,除了马兰村的19位乡亲,还有11名报社人员不幸牺牲。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军民9月开始,作战5600多次,毙俘伤日伪军1.1万多人,于1943年12月15号结束了这次反扫荡。
  
  如今,胭脂河从村边缓缓流过,小村庄早已恢复了宁静,而那份情谊跨越70年,至今没变。
  
  今年已经72岁的邓小岚从2003年起,几乎每个月都会来马兰村,帮助村里翻建学校,义务教这里的孩子们唱歌,学乐器,那段感人的故事,也在马兰村继续被孩子们传唱着。
  
  邓小岚对记者说,“这份报纸其实代表着政府,代表着我们党的。这些人做的好,老百姓就觉得共产党好、政府好;当时马兰村村民也不是获得了多大的现实的利益,把老百姓的事都当作自己的事去做,老百姓也就满意了。”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