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北京一退休老人在河北阜平教山村孩子唱歌

发布时间:

2022-01-18


“我没被选上,不能去参加演出了。”“你可以继续在马兰小乐队唱歌,乐队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在太行山深处马兰村的一间小屋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安慰一个小男孩。男孩点点头,跟着节拍继续唱:“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稚嫩的歌声飘出窗外,飞出大山。

这位78岁的老人叫邓小岚,退休后的她从北京来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教山里娃唱歌,默默坚守了18年。

“马兰村就是我的家”

“马兰村就是我的家。”邓小岚一边调试小提琴,一边微笑着说。

家在北京,她和马兰有什么渊源?上世纪40年代,邓小岚父母曾在位于马兰村的《晋察冀日报》工作。1943年底,邓小岚在马兰村附近的易家庄出生。

父母工作忙,就把她送到附近麻棚村一户老乡家寄养,老区人用小米粥哺育“小岚子”2年多,之后她随父母转到张家口。

跟着父母辗转多地,邓小岚后来到了北京读书,考上清华大学,长大后从未回过马兰村,但心里却一直把那儿当作自己的故乡。

一个契机,让她决定回到马兰村。当年敌人扫荡时,《晋察冀日报》有7位同志牺牲。2003年清明节,已退休多年的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纪念仪式。

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但孩子们一脸懵懂,“什么歌都不会唱”。邓小岚心里很不是滋味,由此萌生一个念头:一定要再来马兰村,教孩子们唱歌。

2004年夏天,邓小岚再次回到马兰村。当时马兰小学仅有一名老师,没开音乐课。于是她成了这里的义务音乐老师,每半个月来一次,教孩子们唱国歌、少先队队歌,以及《歌声与微笑》等歌曲。

她最初以为,教孩子们唱歌是很简单的事。可是有的孩子家长认为,将来考学又不考唱歌,白花工夫。她理解家长的心情,就一家一家上门解释,“课余学唱歌,不会影响学习,还能促进学习!”

“我喜欢教孩子们唱歌”

时光伴随歌声悄悄流淌,邓小岚种在山坡上的金菊花年年如约绽放,不知不觉中,她在马兰村教唱歌已经18年了。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正常学习,她用周末、课余和假期给孩子们上课。北京到马兰有400多公里,当年没有高铁,她一大早赶公交、换地铁,从北京西站乘火车到河北定州,再换乘班车,赶到马兰村经常是傍晚6点多。山路弯弯,坑坑洼洼,但她从不觉得苦。

后来她搬进学校,住在大山深处。冬天经常是零下十几摄氏度,寒风透过门缝往屋里钻,毛巾冻成了“硬板”,她晚上睡觉都得戴着帽子。一些亲友不解:你为啥跑到大山里教孩子唱歌?她笑笑说:“我喜欢教孩子们唱歌,也喜欢听孩子们唱歌。”

巍巍太行山,清清胭脂河,老人牵挂小山村。冬去春来,每月跑两趟,寒暑假都住在村里。

2006年10月,她从北京家里带来几把吉他、手风琴和小提琴,成立了由6个孩子组成的马兰小乐队。

五年级的孙志雪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电子琴,她忍不住好奇地按琴键,“当——”电子琴发出美妙的声音,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后来,她考上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今年寒假她来看邓老师,“当年电子琴的那一声响,打开了我的音乐之路。”

渐渐地,邓小岚身边的一些朋友被她感动了,陆续加入。她的朋友还专门为孩子们创作了《假如有一天你来到马兰》等歌曲。

“音乐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

过去,条件艰苦,村里许多孩子连县城甚至镇上都没去过。2008年国庆节,邓小岚带马兰小乐队来到北京,山里娃们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地铁。他们游览“鸟巢”,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一路走下来,他们也把歌声带到了北京。

当时一些城市经常举办音乐节,但很少有儿童音乐节,邓小岚想:能不能给孩子们办一个音乐节呢?

2013年夏,邓小岚决定在马兰村的山谷里举办森林音乐会。县里帮着建舞台,邓小岚每天骑电动车去盯进度。7月24日,她急着去工地,不小心栽进路边大坑,左腿摔成骨裂……

舞台建好了,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又像一双向上托举的手。“希望孩子们放飞希望,托起明天的梦想。”8月24日,首届马兰儿童音乐节举办, 20名队员表演小提琴、合唱等。听!山里娃娃拉起小提琴,悠扬的琴声穿越树林,飞出大山。

2021年10月,一座新的月亮舞台建成。近年来,当地共办了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小歌手、大歌手到马兰分享“歌声与微笑”。

音乐化人,为孩子们开启全新世界。近年来,小乐队培养了近百人,北京、上海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歌声,也带动了更多的山里孩子。现在村里有很多孩子上高中、读大学,小乐队里也有4名成员考上了大学里的艺术专业。

如今,马兰小学有90多人,邓小岚还教新来的音乐老师拉小提琴,以期带动更多学生。“音乐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邓小岚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