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 筑牢堤坝 ——七论坚决打赢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硬仗
防灾减灾 筑牢堤坝
——七论坚决打赢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硬仗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慎终如始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在8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今年我市遭受的极端天气,是1951年有连续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水过程,在厄尔尼诺现象推高全球变暖幅度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愈发频繁,给防汛抗洪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对防灾减灾救灾提出了更高要求。
防汛抗洪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只有“跑”在洪水前,“想”在成灾前,增强“防”的能力,做足“备”的文章,才能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打好防灾减灾主动仗的重要前提。从此次防汛过程看,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更加紧密,各部门统筹协调更加高效,要使预警落地直达基层责任人,离不开健全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只有建强各级应急指挥部体系,不断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业务保障等设施设备和系统,才能实现上下贯通、一体应对。
重大灾害事故往往源于微小的风险,基层最了解辖区情况,最有机会采取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当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足够强大,风险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及时发现并被消灭于萌芽状态。淬炼基层应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和规范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防灾重点区域和高风险乡镇、村组配备必要装备,不断提升基层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巩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打好防灾减灾主动仗的坚实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抵御洪涝灾害威胁、保障防洪安全的第一道防线。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曾因水利工程体系薄弱遭受巨大损失,今年再次遭遇流域性特大洪水,更是为人们敲响警钟。
确保江河安澜必须着眼长远、补齐短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流域防洪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断提升堤防防洪能力。着眼于有效发挥蓄滞洪区功能,还应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促使防御能力整体提升,从而实现“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
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是打好防灾减灾主动仗的有力保障。城市防洪排涝,与百姓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稳定息息相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久久为功。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规划和建设,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增强城市韧性。同时,城市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运行能力的提升也应作为民生工程,下大力气抓好,注重与河道排涝工程有效衔接,保障城市骨干排水通道畅通。
大灾如大考,有备而无患。防灾减灾没有“局外人”,放眼未来,让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唯有齐心协力、筑牢堤坝,才能更好守护生命、守卫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