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阜平】专题汇总
发布时间:
2016-05-31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因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一直是全国重点贫困县,这个县龙泉关镇的骆驼湾和顾家台两个村,过去人均年收入才900多块钱。2013年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看望困难群众,访农户、看真贫,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信心、找准路子,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老区的乡亲过上好日子。这之后,阜平县被确立为“燕山——太行山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试点”,从此迈进了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历史新阶段。从今天起,本台将推出系列报道《脱贫攻坚在阜平》。
阜平县的龙泉关镇,平均海拔1500米,到处都是乱石滩。2012年之前,村民只能在零碎地块里种些玉米和土豆维持生活,年人均收入还不到一千块钱。
收成本来就不好,山鸡和野猪还来添乱,村民们日子过得很艰苦,给孩子娶媳妇更成了大难题。
阜平县的20多万人口中,有近一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太行山区考察扶贫工作时,专程来到阜平县的龙泉关镇。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村民 唐荣斌:
家里还没来得及收拾呢!我们正在吃饭,总书记说你们吃的什么饭?就把锅盖掀开了。就从锅里拿了一个大山药,(给随同的)每个人一块儿,掰一块儿就放到嘴里了。我问他,我说好吃不好吃?总书记说,好吃,好吃。
唐荣斌的孩子都在外地打工,房子是50多年前他和老伴成亲时盖的,土炕和被褥都很破旧。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到这里来,就是要看真贫,看大家生活过得到底怎么样,然后咱们一起想办法,早日脱贫致富。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顾家台村村民顾成虎家。顾成虎的儿子从小患病,女儿正在上学,一家人生活过得很困难。
在顾家台村村委会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阜平自然条件很差,群众生活很艰苦,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阜平县不到9万的父老乡亲,省吃俭用,养育着9万多人民子弟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早一天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2013年2月,当地各级党委政府派出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希望带领乡亲们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由于土地贫瘠加上交通闭塞,大山深处的一些老百姓,对于“扶贫”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老观念上。
驻村实地调研后,扶贫工作队发现乡亲们反映意见最集中的是日常的出行问题,骆驼湾村通往外界的路不足一米宽,因为无法通车,柴米油盐都要从十几里外的镇上背回来,老人、孩子生了病更是让人犯愁。
工作队决定先从改变基础设施入手,但拓宽村路需要拆除个别村民的猪圈,刚一蹚开步,矛盾就来了。
村民们说,养猪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猪圈一拆,就没了来钱道,工作队决定在村里修建专门的养猪区域,但村民们又说,猪一挪地方就会生病,要求工作队干脆帮着把猪卖了。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扶贫工作队 王恩东:我不是说光拆猪圈、建猪圈,拆猪圈建猪圈,我们还得卖猪,真卖猪了,他们又说路这么远,那能不能帮我再杀了?然后再给他杀成肉拿走,再卖。
王恩东说,村民们其实也都明白,修路是为村里办好事儿,但因为他们穷怕了,还是想借机把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工作队就一边做实事儿,一边给他们讲扶贫政策,半年多后,村子里的道路全部修通,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乡亲们的精神头和干劲儿也就足了。
2013年7月份,工作队又利用上级的扶贫资金打水井,改水改厕,半年时间,自来水就接进了家家户户,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仅仅几个月后,就停用了。
河北阜平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干部 顾润金:村里没有企业没有收入,老人们宁愿担点水也不愿意掏那两毛钱。
干部们意识到,必须尽快找到好产业,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才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长久之计。
短评:扶贫要先扶志
扶贫要精准到位,关键要扶到点上、根上。河北阜平在脱贫攻坚中,找准了穷根,先从扶志入手,用一件件实事鼓舞起乡亲们的干劲儿,剔除了只想被动伸手要钱的老观念,积极探索如何走出“石头缝里难致富”的困境。扶贫工作要给困难群众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只能干出来。只要坚定信念、找准路子,上下同心、苦干实干,弱鸟也有望先飞,至贫也将能先富。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地处太行山的革命老区河北阜平,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这个县龙泉关镇的骆驼湾和顾家台两个村,前些年人均年收入还不到一千块钱。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带领村民修路、打井,将自来水接到了各家各户。但是才过了几个月,乡亲们就因为掏不出电费用不起自来水了。工作队清楚,抓紧找到好产业,让大家腰包快点鼓起来,这才是长久的事儿。
龙泉关一带山多地少,土里刨不出钱,阜平县决定利用国家扶贫款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
上级不仅发放扶持资金,还会帮着贷款成立合作社,村民们挣钱的心气儿都很足。
唐荣斌曾当过多年村干部,但一直没让乡亲们富起来。这回他盘算着,合作社里养的30多头牛,每年最少能下20个牛犊,带大家伙脱贫致富肯定没问题。
这之后,村里的养猪养羊合作社也陆续成立起来,一些村民还建议在山坡上种些果树,好多一个进钱门路。
没钱买树苗,政府就用扶贫款买来分到各家各户,以往种玉米和土豆的乱石滩上,几乎都栽上了果树。在村民们看来,圈里有牛羊猪,山上有果树,空了多年的腰包不愁鼓不起来。
龙泉关镇最高海拔近2300米,春季来得晚,冬天却来得特别快,2013年冬,一场大雪过后气温突然下降,合作社里的牛陆续生病,手足无措的村民们只好把牛分到各家进行照料。
不到一年的光景,养牛合作社就走到了尽头。
赔本儿的不只是养牛户,由于2014年市场价格下滑,村里的养羊、养猪合作社也陆续倒闭。雪上加霜的是,因为没有技术员跟踪指导,山上的果树也大部分干枯死亡,顾家台村的老乔只成活了两棵。
牛棚空了,羊圈空了,山上的果树也死了,因为缺乏技术指导,这一次的脱贫攻坚路,龙泉关镇走得跌跌撞撞,干部们灰头土脸,村民们更是怨声一片。
致富项目栽了跟头,县里和扶贫工作队也在反思,2015年冬天,他们邀请国家相关部委和省里的技术专家来到龙泉关,实地考察当地的自然条件,希望帮村民们找到新的赚钱门路。
实地调研后的专家们坐在身边,就像医院里把脉问诊的大夫,为乡亲们开出了新的致富处方。
刚刚经历过失败的村民们,对这次列举的致富项目刨根问底,专家们也耐心地解答。
根据龙泉关镇的自然条件,专家们建议山下发展食用菌,山上种果树,同时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确保老百姓眼前有饭吃,将来能致富。
第一阶段的扶贫项目失败了,阜平县请来专家把脉,对当地情况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最终改变了策略,确定了新产业。那么这新产业的前景究竟如何?当地脱贫路上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请您继续关注《脱贫攻坚在阜平》。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扶贫开发首先要有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在经历了养牛、养羊、养猪和栽种果树接连失败后,阜平县和扶贫工作队请来各方专家,实地考察当地自然条件,精准开药方,再寻新出路。专家们“把脉问诊”后,决定立足龙泉关的实际情况,发展大棚蘑菇和新型果树种植。
刚一开春儿,乡亲们就扛着树苗上了山,扶贫工作队请来的果树专家刘继伟正在手把手地指导,村民们注意到,这次栽树的方法和前几年不太一样了,既有地膜保温,又有滴灌保湿。
专家讲得在理,村民们都很信服,仅仅一个月时间,骆驼湾和顾家台两个村就新栽苹果树320亩,核桃树400亩。刘继伟告诉乡亲们,这回种的果树,保证能让大家挣到钱。
前些年种果树赔了本儿,村民们明白是因为管理和技术都没跟上,这次有专家全程指导,大家对赚到钱并不怀疑,可是要在眼前的乱石滩上种蘑菇,村民们心里都犯嘀咕。
前几年的产业接连失败,乡亲们都赔怕了,没眼见为实心里总是不托底。听说龙泉关镇50公里外的大台乡,这两年已发展大棚近200个,生产和销售很有起色,扶贫工作队就领着村民代表去实地参观。
架上的香菇长得胖嘟嘟的,很招人喜欢,见有客户纷纷过来拉蘑菇,村民代表们有的打听价钱,有的打听行情。看着大把的票子揣进了种植户的腰包,龙泉关的村民代表们羡慕不已。
顾秀庭说,上次习近平总书记来龙泉关考察扶贫工作,对大家伙儿的生活十分惦念,现在乡亲们都盼着能早点致富,将来总书记如果有机会再来看大家,也才会放心。
河北阜平龙泉关镇顾家台村村民顾秀庭:“和习近平主席也握过手照过相了,活得也就算是值了。希望有那一天,就等那一天,等习近平主席再来,还和习近平主席握手。”
看着大台乡的香菇销路好,见钱快,龙泉关村民代表和干部们的心气儿一下子足了起来。
大台乡这一趟,卸下了乡亲们的思想包袱,但龙泉关一带沟壑纵横,几乎全是乱石堆,想建大棚难度不小,而且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劳力也是个大问题。
更让扶贫队员们头疼的是,因为前一次养殖点的失败,许多村民还不上钱进了“黑名单”,银行不肯再放贷款,而且发展大棚蘑菇种植,销路也必须提前找好。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已经箭在弦上,解决好这些难题更是迫在眉睫。
乡亲们心里没底,扶贫干部和技术专家就领着他们闯,像养育孩子一样培育一个产业,像呵护花朵一样呵护群众信心。有了这样的意识和决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为了降低风险,扶贫工作队准备给新项目上一道保险,具体情况请您继续关注《脱贫攻坚在阜平》。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山高沟深龙泉关、石头缝里挣钱难”,是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的真实写照。在发展养殖业和栽种果树的探索遭遇挫折后,县里和扶贫工作队请来各方专家把脉问诊,决定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带领乡亲们发展大棚蘑菇和新型果树种植,龙泉关沟壑纵横的乱石滩上,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村支书曹建平:“把这石头,大石头,用那凿子把它一块块凿成小石块,然后用背、抱,俩人合作拿筐子抬,一块一块垒起来的。”
曹建平说,再难也要干。通过平整乱石滩,骆驼湾和顾家台两个村子,预计能建100多个大棚。
四月的太行山依然寒冷,但村民们满心热火。大棚建好后就能见收成,用不了两三年,大家就都能致富了。
穷怕了的乡亲们一直盼着好日子,但这次新项目会不会再赔钱,他们心里都没底儿。除了龙头企业订单销售,扶贫工作队还多次找保险公司商谈,请求为村里的食用菌和果树投保,并和村民们当面论证。
保险介入后,果树和大棚遭了灾有赔偿,如果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于前期的投入成本,保险公司还会兜底补偿,确保乡亲们稳赚不赔,这个保险措施也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赞同。
除了保险和价格保障,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前来挂职的柳承茂,靠着自己大学时的专业知识,牵头打造了阜平县电子商务中心,准备在网上为全县的农副产品销售打开一个新渠道。
这几天,骆驼湾和顾家台的食用菌大棚已经全部封顶,好日子越来越近了,但村民顾廷亮一家却高兴不起来。上一回,县里让大家搞养殖,顾廷亮贷款加入村里的养猪合作社,后来赔了好几万块钱,因为没能及时还款,被银行列入了黑名单,这一回,顾廷亮不仅无法继续贷款承包大棚,而且还连累了当初替他担保的两户村民。
食用菌大棚是村民们打翻身仗的新希望,这几天,蘑菇菌棒已经开始运进大棚,再有两个多月就能出蘑菇卖钱了,被顾廷亮贷款牵连的两户村民也更着急了。邻居们的情绪让顾廷亮两口子坐卧不宁,扶贫工作队也更着急,如果贷款的事情不能及时解决,顾廷亮和邻居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会升级。
几天后,驻村工作队员们一起凑钱,帮顾廷亮换上了贷款,另外两家村民也随即被解除了黑名单,银行工作人员还上门入户,给这三家人签订了新的贷款协约。
有了保险,群众就有了定心丸;有了电商,小山村就能连接大市场。阜平县找准一个支点,通过政策杠杆撬动起更多力量参与扶贫,让群众的脱贫之路走得既稳又快。脱贫路上,阜平还有哪些创新做法?请您继续关注《脱贫攻坚在阜平》。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继续我们的系列报道《脱贫攻坚在阜平》。在带领龙泉关镇的乡亲们寻找致富出路的过程中,扶贫工作队和当地干部请专家把脉、跑银行贷款,对接龙头企业、发展网上店商,又协调了保险公司为乡亲们保障兜底。可没想到,食用菌大棚和新型果树种植的新项目刚启动没多久,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
发展大棚食用菌,对菌棒的要求很高,需要提前付款从专门的企业定做,但因为前几年的产业失败,赔了本儿的乡亲们根本拿不出钱,扶贫干部们就打算用自家的房子作抵押,给村民贷款。
这之后,政府专门成立了担保公司,帮乡亲们贷到了钱,但企业生产菌棒需要一定周期,不明就里的村民因为心疼贷款利息,还是有些抱怨。
贷不了款,政府想办法解决,贷款到手了,又心疼利息,干部们决定再去菌棒厂催催进度,但刚一出村,麻烦事儿又来了。
这两天,为了浇灌山上新栽的果树,正修建拦水坝的顾家台村断了水,他们想把骆驼湾村口的清泉水接到村里吃,但对方村民死活不答应。
本来,骆驼湾和顾家台共饮一眼泉水,2014年,两个村的年轻人因为生活琐事打了架,地处上游的骆驼湾村就把水给断掉了,但他们下山外出必须经过顾家台村口,吃不上水的顾家台村的村民也赌气,只要见到骆驼湾的人和车,就躺在路上不让过。
就这样,因为赌气,一个断水,一个堵路,如果这个矛盾不快点解决,大家就很难集中精力去弄蘑菇大棚的事,好不容易提起来的致富劲头又会掉下去。这天晚上,扶贫干部和顾家台的村民代表来到骆驼湾村,给上次纠纷中被打的陈举一家道歉。
经过大半夜苦口婆心的劝说,陈举一家最终答应接受赔偿和解。两天后,村里的蘑菇菌棒也运回来了,顾家台村开始动工接水,没想到,刚放完鞭炮,骆驼湾的村民们又怒气冲冲地围了上来。
原来,双方年轻人打架只是一个导火索,由于在土地流转等问题上,村干部宣传不到位,村民们有误解,所以又来阻拦顾家台村吃水。
当天晚上,镇里召集骆驼湾和顾家台两个村的党员干部开会,再次商讨顾家台村的吃水问题。
刘俊亮说,顾家台村吃水这件事,深层次地暴露了个别党员干部的消极情绪。眼下村里的新产业才刚刚起步,激发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迫在眉睫。镇里决定,两个村的党员干部要首先查找自身问题,然后分头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尽快化解争水风波。
顾家台村村干部乔玉云家里养着几十箱蜜蜂,骆驼湾村的陈宝珍也养蜂,但老伴患有风湿病,干体力活不方便,老乔就经常帮着打理,这两天,他也趁机来做陈宝珍两口子的工作。
双方村民原本就是在堵一口气,如今,干部们一边拉家常一边帮忙干活儿,大家伙心里的那股气儿慢慢也消了。当接水施工的鞭炮声再次响起来之后,干部们心里比村民还要高兴。
矛盾化解了,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始推进,这将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请您继续关注《脱贫攻坚在阜平》。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在发展大棚食用菌和新型果树种植的项目顺利推进之后,县里和扶贫工作队决定立足当地区位和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亲们眼下能脱贫、将来致富快。打造乡村游,要有真“卖点”,这一天,一场技能比拼大赛在龙泉关镇上演了。
一大早,骆驼湾村的小广场就站满了人。手工绣、花糕馍、小石磨,大灶台,参赛选手们准备登场亮招儿,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也赶来为大家加油打气。
山核桃、小麦面、大红枣、鲜鸡蛋,选手们精心制作,围观者水泄不通。
把当地多种食材融入传统面点,顾大妈的独特创意受到了大家追捧,作品也被游客抢在怀里不撒手。
顾家台选手的作品别出心裁,骆驼湾村唐荣斌两口子的蒸土豆、杂粮粥也很抢手。
抢手的不仅是蒸土豆和杂粮粥,杨大妈的摊黄子一做出来就被围观者抢去品尝,一大盆面快见了底,评委们还没过来,几位大娘着急了。
美食区气氛热烈,手工区也是紧锣密鼓,过年时贴的窗花,玉米皮编的座垫,汉子们从山上弄来的根雕,妇女们最拿手的鞋垫和刺绣,就连打石磨、盘炉灶这些家常活儿,也变成了比赛项目。乡亲们说,通过技能大赛,把山里的老手艺教给年轻人,肯定能吸引外面的游客。
荆条编织选手王俊大爷已经80多了,以前编的东西都是自家用,没想到这次比赛获奖得了洗衣机,几件参赛作品也被游客掏三百块钱买走了。
过去因为穷,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这次回来亲眼看了村里的致富产业和技能大赛,许多人开始重新盘算自己的生活。
这段时间,龙泉关一带的山坡上,野生的桃花、杏花陆续盛开,来赏花的外地人多了起来,村民刘永刚家坐满了吃饭的游客。
刘永刚夫妻俩过去在外打工,村里食用菌大棚建成后,两口子赶回村里,一口气承包了5个大棚,还办起了农家乐,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块钱。随着阜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陆续返乡,参加县里免费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
山青了,树绿了,龙泉关镇的大棚也见了收成,看着长势喜人的蘑菇变成钞票,辛苦了几个月的村民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让乡亲们更高兴的是,阜平县还利用政策扶持资金,陆续在各乡镇建起了新学校,养老院,医保和养老保险也辐射到了全县。
山上有果树,沟里有香菇,游客们吃着农家饭,村民们搬进了新民居,大山里的日子一天天红火,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河北阜平深山里的贫困群众,要用双手在石头缝里刨出幸福生活了。当地的扶贫工作见成效,关键是在“准”字上下足了功夫:找准了穷根,选准了项目,积极探索,永不放弃。摆脱贫困,终究还是要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辛勤劳动来实现。
下一页
下一页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