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2014年12月15日《就想给百姓多办点实事儿》

发布时间:

2014-12-15


 

  就想给百姓多办点实事儿
  ——中国石油管道公司驻阜平耑路头村帮扶侧记  
  
  《河北日报》(2014年12月15日)01版     □本报记者马朝丽

 

  “工作组给我们修建了进山的砂石路,彻底结束了我们祖祖辈辈靠人拉、肩担往外运山货的历史。”
  “这两年,工作组给村里建了新学校、村民活动中心,还建了戏楼,以后请戏班来唱戏再也不用在地里搭台子了。”
  “多亏工作组给我们修了引水工程,今年虽然大旱,但全村400多亩水浇地一点没受影响。”
  ……
  近日,在阜平耑路头村,听说记者来采访中国石油管道公司驻村帮扶工作,呼啦啦围过来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争相介绍两年来工作组带给村庄的变化。

 

从老百姓最急需的事儿做起

 

  耑路头村由韩家沟、王木沟、耑路头三个自然村组成,共215户、771人,地处深山区,人均耕地半亩。由于没有致富项目和产业,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全村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村民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上。村集体没有收入,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三个自然村中,韩家沟位于最偏远的山沟里,山上的成片枣林是村民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可是由于村穷没钱修路,大枣收获时,祖祖辈辈只能沿着仅能容一人通行的崎岖山路,靠人挑扁担往外运。
  “每年都是干着急没办法,大枣运不出去,眼睁睁错过好价钱。”韩家沟村52岁的陈天明叹了口气,“哪怕能有一条只有农用车能走的进山路,我们也不会穷得叮当响。”带着期盼,一天晚上,该村十几位村民相约来到了中石油管道公司工作组驻地。
  “群众的呼声就是我们干事的方向。帮扶工作就要从老百姓最急需的事儿做起。”看到路对韩家沟村民这么重要,工作组决定第一个帮扶项目就是先修路。
  实地勘察、设计线路、筹措资金……工作组2013年3月1日进村,4月初就开工建设进山砂石路。工作组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认可。韩家沟村的百姓看在眼里,也积极帮工作组出谋划策、出工出力。仅用了两个多月,4公里长的工程全部完工。
  12月8日,记者在韩家沟村看到,新修的砂石进山路是硬生生削山开出来的。部分路段一面紧临深深的河谷,一面是陡峭的岩石。路虽崎岖,但三四米宽的路面可以通行农用三轮车。“路修好后,百姓奔走相告,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为了表达感谢,村里给我们送来了写着‘情系老区,真心帮扶’的锦旗,还组织文艺队专门编排了节目慰问我们,我们再三推辞也没推掉。”说起村民朴实而执著的感谢方式,工作组组长刘伟有些动情。
  耑路头村原有两条出村路,如今全部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了硬化。村南连接203省道的出村路上,一座宽5米、长80米的新桥横跨河道,桥南头立着一块刻有“如意桥”三个字的石碑,碑身后面写着“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援建”字样。“以前这儿没桥,我们都得从河道里走。河水少时还好说,到了雨季,人们只好蹚着没过膝盖的水过河。”村党支部书记顾卫红感动地说,“是工作组帮我们圆了多年的心愿。所以工程竣工时,村民找到我,一致要求刻块石碑记下工作组的功劳。”
  在“如意桥”西面不远处,有一座跨河渡槽。清清的河水顺着引水浇灌渠欢快地流向对岸的耕地。顾卫红告诉记者:“每年雨季,我们都得请人在河道里修个简易的拦水坝用于灌溉。不光花钱多,如果遇上大旱,河里就没水了,只能靠天吃饭。可村里没钱,修不起永久性蓄水设施。我们把情况反映给工作组后,他们立马联系水利部门,找来施工单位,在河的上游修建了拦河坝,还修了一条长1000米的防渗引水灌溉渠和跨河渡槽。现在全村400多亩水浇地再也不用为浇水发愁了,还有60多亩旱地也变成了水浇地。”
  “急百姓所急,解百姓之需,不做面子工程,这是管道公司党委对帮扶工作的明确要求。”说起两年来为村里所做的帮扶项目,刘伟说,“从驻村第一天起,我们就想给老百姓多办点实事儿,践行社会责任!”

 

多做为村里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儿

 

  12月8日晚上六点半,40多盏太阳能路灯齐刷刷亮了起来。伴着明亮的灯光,记者从工作组驻地来到耑路头村的梁志才家。一进门,老梁正在做饭,沼气灶上蓝色的火苗呼呼作响。“我家去年10月建的沼气池,现在做饭基本都用沼气,你看灶台多干净。”老梁用手抹了一把灶台,伸给记者看。“没建沼气池那会儿,家家户户都得去山上割草当柴烧。做顿饭,屋里烟熏火燎的,灶台上全是灰。”
  “现在全村90%的村民建了沼气池,用上了清洁能源,不光改善了空气质量,还提高了生活质量。”刘伟介绍,当初推广沼气工程时,由于村民不了解,都不想建沼气池。他们就反复给村民讲沼气的好处,并采取了资金补贴鼓励措施。村民看到仅花300元就能用上卫生干净的沼气,积极性马上来了。
  “这个村太穷了。所以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力求多为村里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儿。”去年至今,工作组多方筹措资金,打了3眼深井,新增了1台变压器,村民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结束了吃自备井水的历史;组织村民对村庄积存多年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维护机制,配备了保洁员负责村庄环卫工作,脏乱差的村庄变整洁了,村民的卫生意识也提高了;建了新小学,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50来个孩子,从村委会两间没有窗户、窑洞般黑乎乎的办公室,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管道公司还为学校配建了电脑室、图书室……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也大为改观。但如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始终是工作组关注的重点。
  “必须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扶事’向‘扶人’转变。”工作组多次带领村干部赴外地参观学习种植养殖技术,使村干部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和思路;他们又聘请专家举办了多期种植养殖培训班,引导村民发展致富项目;根据村庄实际,帮助村里谋划产业项目。
  韩家沟村49岁的陈天兰从2008年起就开始养鸡,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多年来她一直想改善养殖条件却苦于没有资金。“以前鸡舍都是土坯墙,房顶罩个塑料布,夏天热、冬天冷,影响了肉鸡的生长和蛋鸡的产蛋率。大雪天还发生过好几次压塌鸡舍造成鸡死亡的事儿,最多一次损失了五六万元。”陈天兰说。
  工作组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去年投资15万元建成了村民持股的柴鸡饲养专业合作社,新建了高标准鸡舍,由陈天兰负责经营。“饲养条件好了,小鸡的成活率、肉鸡的品质、蛋鸡的产蛋率都明显提高了。合作社一年能挣六万元左右,产品销往北京、无锡等地,常常供不应求。”陈天兰乐呵呵地说。
  “在工作组的帮助下,村里还成立了绿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已达1020亩,种植的板蓝根、黄芪、丹参等中药材全部由石家庄以岭药业回收。”顾卫红说,去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援建的1000亩核桃基地滴灌项目,在工作组的大力协助下也落实了。荒山上还种上了核桃苗,几年后就会有收益。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