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富了枣农家 产业拓宽增收路

发布时间:

2013-03-04


  我县东城铺是有名的产枣村,全村有枣树3万多棵,去年产干枣10万公斤,卖枣收入近120万元,人均2100多元。赵立山家有1000多棵枣树,算是村里的种枣大户。现在政策好,阜平大枣卖得俏。赵立山一门心思在家种枣,比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不少。“一年卖枣的收入,除去家里的日常开销和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还有余钱。”
  几年前,赵立山每天起早贪黑,垒埝子,剪枝,锄草,翻地,汗水流了不少,产量却上不去,质量也不好,辛苦一年,收不了两千斤干枣,价格也低。因为“费力不讨好”,当年东城铺村许多枣农不得不放弃种枣树,外出打工。
  科技就是生产力。2004年县里在东城铺村搞枣树管理试点,推广枣树“棚架管理”新技术。按照技术要求,枣树主干被锯掉,整棵树差不多锯掉三分之二的树枝,技术人员把这叫给枣树“开心”。“枣树‘开心’后,树枝少了,营养集中,透光透气,结出的枣不仅多,个儿也大,饱满且透着红光。赵立山家的枣产量比往年翻了一番,因为质量好,价格比往年也高,那年他家的枣买了一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东城铺村枣树管理跨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是2005年,“棚架管理”技术在全村推广。为鼓励农民多种枣树,县里统一组织动用挖掘机在村里近万亩荒山上,修了“围山转”,全部栽枣树。县里还出钱,把东城铺村原来枣农运肥上山常走的5公里羊肠小道,修成了水泥路,农用三轮车,能一直开到山顶上,开进枣林里。山上还建起了“集雨窖”,平时收集雨水,天旱时可以给枣树浇水。
  第二步是2009年,村里成立了红枣协会,为枣农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协会在每年大枣生长的关键时期,有针对性的举办两次集中培训。同时,统一为枣农购买无公害农药和有机肥。施了有机肥后,大枣成熟期推后了半个月,从而使大枣的红脆期错开了降水高峰,产量和好果率一下子上去不少。
  第三步是2010年,村里建起了大枣烘干房,采用技术手段对收下来的枣进行清洗,然后烘干,减少了因天气不好出现烂果的损失,清洗后的枣干净光鲜,价格提高了。为方便枣农卖枣,该村还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大枣销售市场。
  县政府对枣树管理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科技上的投入越来越多。枣农像吃了“定心丸”,种枣的劲头更足了。
  去年,靠着几年种枣的存款,赵立山新盖了5间水泥浇铸房,搞了精装修,家用电器全部换新:洗衣机换成了全自动的,彩电换成了42吋液晶的,还买了电脑联了网。50多岁的庄稼汉赵立山,不仅学会了上网,还学会了网上卖枣,去年冬天,他光靠网上联系客户就卖出了500多斤大红枣。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