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乡|我们的好老乡

发布时间:

2022-04-1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

清晨听到外甥女的读书声,我心中忽地一动,便走上前去。

“你读的是谁的文章呀?”

“马南邨。”

“马南邨又是谁呀?”

“马南邨就是邓拓,他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等。老师还告诉我们,马南邨其实就是指咱们阜平县的马兰村,是邓拓为纪念自己战斗生活过的这个小村庄而起的笔名。”

小丫头“贩卖”了一通老师的讲义,又继续给我“科普”,“马兰村就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那个马兰村,邓小岚是邓拓的女儿,就是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唱歌的小朋友们的老师……我和我的同学都想去北京看看邓小岚老师呀……”

我心中欢喜,是啊,每个阜平人都应该铭记怀着深情为这片土地奋斗奉献过的人民功臣,应该向他们献上由衷的感激与敬仰!

上世纪八十年代,《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回访报社旧地阜平县马兰村,1984年在阜平县烈士陵园为他们故去的战友立了纪念碑。当时我在县广电局工作,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的丁一岚来信寻找纪念碑揭碑仪式上的录音磁带,于是我就将磁带送到北京去。

山里人进京本就发怯,更何况要拜访的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台长——我心中仰慕已久的邓拓同志的夫人,我心中的忐忑可想而知。

踏进丁台长的办公室,我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丁台长衣着朴素,面容慈祥,从她悦耳的话语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阜平风味的亲切,就如同在家里的婶子大娘面前,我紧绷的神经不知不觉中放松下来。说话间,丁台长微笑着回忆起她们在阜平栗园村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工作时的情况。

当时电台用大沙河里的水发电,电力不足,转速不匀,广播设备无法很好地运转,播音效果很不理想。播音室和机房建在山坡上,风雨夜大家拄着棍子一边探路一边上山值班,跌跤挂彩是常有的事。一天傍晚,播音员发现机器出了故障,出来报告,结果一出门播音室整面墙就塌了下来。原来当时急着建房,没有现成的土坯 ,用的是上一年的冻土坯。冻土坯开春一融化,房子就散了架。大家没有灰心丧气,老乡们纷纷赶来,扛着铁锨,背着土筐,挖土的挖土,砌墙的砌墙,没多久就把房子修好,又开始播音了。

环顾着丁台长的办公室,房间有点窄,一张大办公桌上摆满了书报,还有一摞一摞的报纸用绳子捆了堆在桌子底下。丁台长保存了我送去的磁带,临走送我一台背包式录音机,她的一片拳拳之情体现在给我们的题词中:“望阜平县广播电视局不断鼓舞、激励阜平人民,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富裕的阜平县而努力奋斗。”

后来,丁台长重回阜平,我陪她走访了《晋察冀日报》的几个曾驻地。在易家庄,她指着村西一个低矮破旧的小土坯房说:“那年我生小岚就是在这样的小屋里。老乡们怕我冷,用纸把窗户和门缝塞得严严实实,可还是冷。没吃的,老乡们给送来熬北瓜和煮红薯,我用这喂孩子。后来把小岚送到奶娘家,一直长到三岁。”老人家动了情,掏出手绢拭泪。我很受感动,同时也记住了“小岚”这个名字。

亲眼见到邓小岚大姐,是那年她和妹妹夫妻俩一起到《晋察冀日报》社的常驻地马兰村给当年的报社七烈士碑扫墓。我把我主编的《阜平县志》送给他们,姐妹俩翻看着志书中关于晋察冀日报社的相关章节:从邓拓带领战地报人“八匹骡子游击办报”,到在马兰出版全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再到1948年帮助毛主席修改“五一劳动节口号”,从丁一岚在阜平栗园庄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到在天安门城楼现场主持新中国开国大典……

我给她们讲述了邓拓为新郎牵马坠蹬的故事。当年报社刚搬来马兰村,住房紧张,把新娘高佩莲的洞房给腾了出来,娶亲时只把她迎到新郎二叔家一间小配房里。那时节,阜平娶亲风俗兴的是新郎骑着高头大马去岳父家,用花轿把新娘抬过来。可是当时村里的马都征用到部队上,哪里有马迎亲?一位老大娘看到报社那匹马便动了心思。饲养员压着心里的火气,说:“大嫂哇,不是我说你,亏你也能说出口来——借马!报社的马是有了急事,邓主任他们骑上去找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他们请示汇报用的,平时他都舍不得骑。你呀,回去吧!”邓拓听说了这件事,对饲养员说:“你工作负责这很好,可是你忘了军民一家人这道理。这段时间形势不那么紧张,他家也就用那么半天时间,你看咱是不是借给他?”那天,邓拓亲自把报社的大黑马牵到新郎家,怕马认生,亲自扶新郎官上马。新郎说:“邓主任,您这么大的领导,给我这个小老百姓‘牵马坠蹬’,委屈您呀!”邓拓笑着整理马鞍,说:“咱们共产党讲为人民服务,为你牵马坠蹬是我的实际行动,不委屈。”

先辈已逝,英名长存,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代革命者的赤诚之心。后来,邓小岚踏着父母的足迹来阜平做起文化扶贫工作,是偶然更是必然。

2004年清明,小岚又来给报社七烈士碑扫墓,遇见几位小学生,就随意问他们会不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少先队队歌》,孩子们都怯生生地摇头,让他们唱唱“国歌”也唱得磕磕绊绊。小岚说:“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说不上悲凉,但空落落的。”于是,她下定决心要在父母战斗过的地方为乡亲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她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资,筹集资金整修村里的小学,复制《晋察冀日报》社的图片挂在教室的墙上,作为简易展览室熏陶引导孩子们并从家里带来乐器,组织小乐队教孩子们吹拉弹唱。

那时阜平的交通条件非常差,从北京坐大客车到保定或定州,再转车到阜平县城,一天两趟班车,一旦赶不上就得多待一宿。从阜平到城南庄镇的马兰村班车更少,小岚争分夺秒一趟一趟往马兰跑,中间有多少风尘颠簸,误餐挨饿,焦急等待?我亲眼看见,她一下车,来不及掸落衣服上的尘土就要指导孩子们拉小提琴。人们让她先吃饭,她说吃饭有什么要紧,练完琴再吃。退休在家,享享清福是大多人的选择,可她一趟一趟往这山沟沟里跑,是感恩奶娘的乳汁,舍不下生养自己的热土,是一定要报效父母“毛锥十年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的第二故乡啊!

那一年我在阜平县委宣传部办公室见到了小岚大姐。她腰间挎着一个装钱票证件的黑包包,手里提着一个装白开水的塑料瓶,边喝水边认认真真地与宣传部长讲述她在马兰村组织小乐队的工作。和当年的丁一岚台长一样,她衣着朴素得体,态度认真得像个孩子,可是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只有心怀大爱、灵魂高贵的人才会拥有。

“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唱一首动人的歌谣”,孩子们的歌声走出了大山,唱响了世界。邓小岚用音乐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用近二十年的付出塑造了新时代老区孩子的精神样貌。同时,马兰村借助丰厚的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也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扬鞭奋进。

殚尽竭虑,抛洒汗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父一辈子一辈的深情,是爱与奉献的接力。阜平县委授予邓小岚阜平县“名誉县民”的称号,阜平人民打心眼里赞同,因为,他们一家是阜平人民的好老乡,是我们永远铭记并深深爱戴的好老乡!

(作者:高明乡  保定日报编辑:苏若楠)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