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阜平传承

发布时间:

2021-10-28


□李秀芹

66岁的秦要武,是土生土长的阜平龙泉关镇西刘庄人,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当地30多位村民潜心制作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品走出大山,走进北京,走出国门,走向五湖四海。

因秦要武的执着坚守,让“景泰蓝”这项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在阜平传承正盛。

西刘庄是阜平县龙泉关镇一个普通村庄,名不见经传。1982年,西刘庄村村民秦要武26岁,恰血气方刚,青春年少,时刻准备听从社会发展的召唤。日耕夜读,武淬文炼,使得秦要武不仅体格壮硕且能识文断字,精于算账,尤其“口算”更是名声在外。

西刘庄要发展,村书记马有红和村主任张成贤去高阳县考察毛纺用品制作加工,顺便带着秦要武。在高阳,工厂、商店、工人、老板……三人转了一天,连问带看,晚上住店,商量合计,西刘庄发展毛纺加工不合适。三人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旅馆的门被推开,吱吱呀呀,月光隐隐约约被推进屋里。房东提着水壶,为三人送水来。话匣子打开。房东近身附耳,低声细语。“景泰蓝”三字如雷。彼时,景泰蓝工艺在中国尚属保密技艺,但高阳县的景泰蓝工艺品制作正如火如荼。

三人找到了景泰蓝加工厂,与老板交流沟通,软磨硬泡,誓要把这项技艺拿下,用它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景泰蓝工厂落户到了阜平西刘庄。从高阳请来的“师傅”对当地村民言传身教,西刘庄诞生了第一批景泰蓝工艺品制作工匠。

西刘庄的“土工匠”们把对景泰蓝璀璨夺目光芒的单纯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满腔激情,全部寄托在了景泰蓝工艺品的制作当中。一个个盖碗,一尊尊香薰,在希望中镀金,又在失望中陨落光芒,两年时光就这样在反复中消去。

这些“工匠”们所掌握的粗浅的技艺无法让景泰蓝工艺品绽放璀璨光芒,当他们还不明白眼前这些倾注希望和心血的“精美工艺品”为何会被商家屡屡退货的时候,西刘庄景泰蓝工厂就因财力有限无法继续经营而宣告破产。

景泰蓝在阜平就这样匆忙上马又慌忙逃退,光芒短暂微弱,却也深深触动了秦要武的心。他明白,这恰恰印证了景泰蓝工艺技艺的复杂。

秦要武决心要学习制作景泰蓝,他背着行囊,来到了安新县。伴随白洋淀的碧波清风,在当地景泰蓝加工厂,这个已是而立之年的中年人边学习技艺,边思考人生。

景泰蓝在中国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这个凝聚了金属铸造、绘画鎏金、添釉烧制等流程的中国工艺技法,包容了多少华夏文明,曾铸就了多少艺术辉煌。踱步白洋淀岸边,秦要武这个阜平汉子沉下心,细心琢磨。

在景泰蓝加工厂,月影火光里,秦要武闭目沉思,他挥汗如雨,他独步星月,他寝食不顾,他要彻底掌握景泰蓝的工艺制作技艺。

三年后,秦要武背着行囊,脚步迈向了北京城。

那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制作景泰蓝工艺品不但不再保密,而且成为了国人可以在公开场合让外国人观光的一项引以为傲的“表演”艺术。

秦要武做的就是这件事。可以想象,在北京某个街道或某个空旷田地里,某个晴天,孔雀蓝一样的天空下,有这样一个偌大的工厂,里面融合景泰蓝工艺品的制作、销售和观光为一体的所有流程,当外国人走到制作车间,会看到有一个身材瘦削、束起长发的中年汉子,正仔细打磨即将完工的景泰蓝工艺品,眼光炯炯。

“十年磨一剑”。在北京,秦要武一呆就是十一年。淬火炼就无数景泰蓝,也更加执着了他的信念和追求。

2004年,秦要武回到了西刘庄。斗转星移里,西刘庄的“老工匠”们对旧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而今,秦要武,一个走过风尘万里,已是不惑年纪的男人,带着大家要往事重拾,这是何等的壮怀,又是何等的坚定和骄傲,老工匠们心有余悸却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狂热,年轻人更是心涌如潮。

西刘庄,依山傍水,沟壑纵横。绵延无垠的太行山在此林立奇峰,行云自飞;长城万里迢迢,俯身昂首;龙泉关隘吟唱战歌,山泉不息。自然人文交相辉映,浅唱低吟。聚集了地气和人气的西刘庄,注定要把景泰蓝工艺品制作包容胸中,吐故纳新,重新谱写新篇章。

寻找场地,对接市场,学习培训……美艳的图案,灿黄的鎏金,红彤彤的火窑再次映红了秦要武和30位工匠的脸。铜浇胎形,掐丝、填釉、烧蓝、鎏金,一件件敦实厚重的景泰蓝工艺品,烧灼着他们的心。

17年的时光,秦要武和这些“土工匠”们风雨无悔地耕耘在西刘庄。他带着大家在风浪里摸爬滚打,窑火燃镀照亮的一件又一件景泰蓝引领着工艺技法不断向新的高度攀升。

今天,秦要武虽已苍颜白发,但是新时代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众人一心谋求发展的澎湃激情,推动着景泰蓝事业在阜平传承正盛。景泰蓝用它的美轮美奂亮艳温暖了它的爱好者,也用它的质朴无华温暖涵养着西刘庄人。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