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红色文化?专件二: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我国北方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发布时间:

2012-07-04


阜平红色文化•专件二


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我国北方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1931年,对于阜平来说,那是一段重要的历史。可以说,正是有了那段重要的历史,阜平才在抗日战争中成为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成为吹响解放全中国号角的地方。
  1931年7月4日,中国共产党在驻山西省平定县的国民党军队高桂滋部发动兵变成功,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同年7月26日,红二十四军在河北省阜平县建立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红二十四军及其创建的阜平苏维埃政权,在华北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极大恐慌,当时《益世报》曾为此发表社论,呼吁反动当局“迅派大军相机剿灭”。由于红二十四军领导人的被捕、被害以及红军的撤离,阜平苏维埃政权仅存在了半月余就夭折了。但它的创建是共产党在华北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一次尝试,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它不朽的革命精神也像火种一样,悄悄地播在了两千多平方千米的阜平大地上。
  

红二十四军成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向中国共产党举起了屠刀。此后,国共分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两支队伍会合在井冈山,造就了我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武装割据的根据地。1930年12月,中原大战以蒋介石大获全胜而终结。冯系军阀高桂滋所部驻防山西省平定县等地。早在1926年,以赫光、苗广义等为首的10多名共产党员就打入了高桂滋部,并在第一、第三团都成立了支部,发展党员约五六十人。经过4年的努力,共产党员在这支部队里分别担任了营、连、排、班等干部,控制了相当一批武装力量。当时,高桂滋所部兵饷没有来源,士兵生活极苦,抢劫、逃跑之事时有发生。我地下党加紧准备在这支部队举行兵变。
  1930年4月15日,党中央发出指示,确定在高桂滋部组织兵变。决定由谷雄一负责平定起义,从驻防平定县的高桂滋部拉出3个团,举行武装暴动,依托五台山,开辟晋冀边根据地。计划上报党中央后,中央批准以此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红二十四军的番号开始出现。
  上海的一个叛徒供出高桂滋部刘玉珊是共产党员。电报拍到平定县,刘玉珊马上被捕。高部中的党组织立即派人向特委汇报,特委书记刘天章决定乘高桂滋回北平为其父祝寿之机,派谷雄一协助赫光提前举行起义。7月3日下午3时,装扮成国民党军官的谷雄一、杨大华携带起义旗帜、印章及各种印刷品,坐火车到达阳泉火车站。赫光派出数十名士兵骑马到车站迎接。谷雄一到达后,立即召集十几名党员在军营外的一个小坟岗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趁高部的3个团长全部跟随高桂滋去北平为其父祝寿,4日晚12时高部军官全部放假、士兵可以自由活动之机,举行起义。眼看起义在即,我一地下党员、高桂滋手枪连连长喝醉了酒,将起义计划说了出去。赫光下令,起义提前半小时。11时30分,高部1200多名官兵在一团二营驻地城隍庙集合,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派,举行起义。不料,由于敌人早有准备,占据了城墙,居高临下,起义计划部分落空,只有一团的全部和三团的一部拉出来了。眼看攻打县城无望,起义军遂撤出平定,向盂县挺进。
  7月5日凌晨,起义军到达盂县清城村,随后进行了整编。在全军大会上,谷雄一宣布了党中央的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任命赫光为军长、谷雄一为政委。全军以举手表决的形式对这一任命予以了通过。红二十四军的军旗开始高高飘扬。
  

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成立


  高桂滋派骑兵连和步兵团会同井陉、盂县、五台所部对红二十四军设法堵截追击。敌追至清城村,红二十四军放弃在此地建立根据地的打算,边战边走,经白土坡又迂回到盂县境内。
  7月8日,红二十四军在盂县上社歼敌一部;13日进入河北省平山境内;15日,经灵寿向阜平挺进;18日,打败保安团300多人,县长朱涛望风而逃,攻克阜平县城……
  攻克阜平县后,红二十四军排军列阵于城外的沙滩上,宣布进城纪律。各界群众代表30多人来到队前,向红军三鞠躬,欢迎军长进城。进入阜平县,红二十四军开仓放粮3天,每天来领粮的有2000多人。群众看到,这支队伍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军长与政委和士兵一样,排队领取每人3块光洋的饷金。经过宣传鼓动,穷人纷纷报名参加红军,这支队伍很快就扩大到3000人。当时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当兵当红军,红军最革命;到处打土豪,事事为穷人;穷人有武装,不怕国民党;分了地主田,谁种谁吃粮;实行苏维埃,反对白眼狼(即贪官);打倒蒋介石,拥护共产党。
  7月27日,在有1000多人参加的大会上,红二十四军和中共阜平县委联合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牛清明为阜平县苏维埃主席。苏维埃阜平县政府设立的机构有教育委员会、农民委员会、邮政委员会等。苏维埃阜平县政府开办了穷人学校,穷人的孩子免费入学,由红二十四军中有文化的干部担任老师。
  此时,蒋介石正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对红二十四军的活动和苏维埃阜平县政府的成立,国民党惊呼:“事实虽小,情节甚大。北方之朱毛较之江西有过而无不及也。”


二十四军兵败两岔河


  国民党陆海空副总司令张学良,命令石友三部的沈克师对红二十四军进行围剿。为示与红军相区别,沈克师所部脖子上都围着绿毛巾,号称“绿军”。沈克师的26旅旅长赵海清和27旅旅长赵渤开始以诈降与红二十四军联系。诡称,阎锡山不可靠,石友三投向了韩复榘,张学良不要自己,所以,请求红军收编。年轻的红军缺乏对敌斗争的经验,认为,沈克师反蒋失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来投靠自己是自然的事。谷雄一拍案道:既然肥肉到了口边,还有不吃的道理?于是,决定受降。
  8月9日,红二十四军政委谷雄一、副军长窦世雄、苏维埃阜平县政府副主席刘应融等率军部人员及当地干部群众一行18人,用十几头骡子驼着牛羊、粮食和银元,赶到沈克师的驻地王快镇进行慰问。结果,全部中计被捕。8月10日,沈克将谷雄一等5人押往北平请赏,同时派赵海清的26旅开往阜平县城,声言奉谷政委的命令前来接受改编。
  当天下午,赵海清派副官到红二十四军驻地,说部队给养困难,人心涣散,要求军长赫光立即接见,以稳定人心。经过激烈的辩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红二十四军决定收编26旅,但不让他们进阜平县城,而是让他们沿城南沙河岸到距县城5华里的法华村等待整编。8月11日上午,赵海清又以一个营投降为幌子,敦请我红二十四军军长出面训话。红二十四军军长赫光、政治部主任刘子祥及6名战士带着慰劳品来到法华村。赵海清在村中的老槐树下举行了所谓的欢迎会。8时多,赵海清请赫光给他写了几个大字标语后,双方一起来到会场。赫光发现赵海清部荷枪实弹,岗哨林立,对其意图有所觉察,但还是大义凛然地走上讲台,大声说:你们起义,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你们参加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赫光的讲演,深深打动了国民党士兵的心,大家静静地听着,一动也不动,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摆这个鸿门宴。赵海清原来与部下约定,以他捋胡子为号动手,但他连着捋了好几次胡子,还不见动静,顿时脸色大变。赫光发现后,向赵海清提出了严重警告。敌兵这才醒悟过来,扑上去抱住了赫光的腰。赫光掏出手枪,打中赵海清的大腿,但终因寡不敌众,倒在村中的碾子旁,壮烈牺牲。时年赫光仅29岁。
  赫光牺牲后,敌军将其头颅用铡刀铡下,装进酒桶,送到北平,拍成照片,命令士兵传阅。遭此沉重打击,红二十四军不得不撤出阜平县城,经龙泉关进入山西,向晋西北转移。失去领导的红二十四军战士,英勇奋战,大部被敌人打散,许多战士被俘后被敌人活埋。最后,红二十四军兵败于两岔河。
  红二十四军在两岔河失败以后,残部在陕北神木地区继续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春,在神木地区南区东乡正式成立了“临时特务队”,并在此基础上于1933年8月正式成立了陕北红军第三支队,最终成为陕北红军第二十七军的一部分,与红二十六军一道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省瑞金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