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红色文化?专件八:中国第一张人民币发祥地

发布时间:

2012-07-04


阜平红色文化•专件八


中国第一张人民币发祥地


  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在抵御金融危机、稳定金融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让阜平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批人民币就是在阜平县王林口乡南峪村印制完成的。
  1947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快速发展,解放区不断扩大和巩固,经济金融活动日益繁密,中央决定提前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华北财办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调集有关人员筹划人民币的票版设计、印刷,发行基金的筹集、调配研究等工作。时驻阜平王林口乡南峪村的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对外称新大公司)接受了印制人民币的任务。在印刷局局长王文焕具体组织下,有经验的设计师王益久和沈乃镛具体担负了人民币各种版别的正背面设计。
  与此同时,晋察冀边区政府财政处立即着手准备印钞用纸及油墨等材料。先后在北平、冀中、山东调动了大批模造纸和道林纸,为人民币的生产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在调运纸张的战斗中,阜平县有许多群众参与其中,出人出力,帮助运输。其中,还有一些人远赴北平参加纸张的购买调运,为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更名改姓,乔装打扮,利用在北平生活的老乡关系办假的通行证、良民证。据老儿童团员何国梁回忆,他父亲和同村的几个人经常外出运送纸张,他们家有过许多纸张包装箱。就这样,近百吨纸张源源不断地运到了阜平。
  为了防备敌人的清乡和“扫荡”,印刷局将所需的油墨、纸张、化学药品等两三千种材料都分门别类地存放在山洞里。印刷局所需的这些材料和印制出的产品,全靠着一支由百十人组成的运输队转运,交通工具就是百十头骡子。山高路险,还经常遭遇到敌军的袭击,不少阜平人为此流血牺牲。当年,阜平有许多人在新大公司当工人,厂房全是用土坯搭起来的,一下雨就漏个不停。那年的9月份下了45天连阴雨,工人们赤脚站在水里,戴着斗笠披着雨衣干活。为了保护机器和油墨纸张,很多工人将自己身上的雨衣、斗笠全都遮在机器上。大家不顾大雨和劳累,加班加点。后来印刷局还专门拍了一部戏,名字就叫《四十五天》,南峪村的村民还在剧中扮演了角色。
  1947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骑马来到南峪,视察正紧张生产人民币的晋察冀边区印刷局。他深入到各个车间里去,仔细地察看了钞票印制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在南峪村外的大沙河沙滩上,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鼓励印刷职工努力工作,支援解放战争。后来,新中国第一位工人诗人李学鳌在《听董老做报告》一文中写道:沙河边上南峪村,一片沙滩红枣林。红枣林里挂汽灯,董老讲话印工听。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成立。就在这一天,诞生在阜平大沙河畔的崭新人民币,由河北省平山县银行和石家庄市银行同时对外发行出来。中国人民从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货币。当时身在西柏坡的毛主席从董必武手里接过人民币,看了又看,兴奋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