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红色文化?专件十三:城南庄决策:改变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
发布时间:
2012-07-04
阜平红色文化•专件十三
城南庄决策:改变整个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8年4月底至5月上旬,中共中央在阜平县城南庄召开的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听取了粟裕提出的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经过中央书记处研究之后,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史称城南庄决策。
毛泽东赋予粟裕兵团渡江南进任务的战略意图
1947年,刘邓大军在中原战场上突破“黄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拉开了帷幕。1947年8月,刘邓大军开始创建鄂豫皖边根据地。随后,陈赓兵团创建豫陕鄂边根据地。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创建了豫皖苏根据地。我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蒋介石迅速调动大批机动兵力,决心把我军赶走,以便解除对长江防线和沿江重镇南京、武汉的严重威胁。蒋介石决定调集33个旅的兵力围攻大别山,集中22个旅的兵力守备陇海、平汉两路的要点,集中11个机动旅在黄淮地区,钳制陈粟大军,以第5兵团5个旅在豫西牵制陈谢兵团,企图以所谓“总力战”与我军争夺中原,首先使用重兵夺取大别山这一战略要地,尔后转兵向豫皖苏和豫西地区,迫使我军退出中原,以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地位。
为了贯彻将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使中原解放区迅速获得巩固,毛泽东启动了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战略跃进方案,于1月27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向粟裕发出绝密电报,指示做好渡江南进的准备。粟裕接到准备渡江南进的电报之后,意识到这是中央军委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深远后方,以配合中原战场的作战。
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后,于1月31日给中央军委发出复电,提出了渡江南进时间和路线的具体方案,同时提出在中原地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建议。2月1日,毛泽东在收到粟裕的复电之后,请预定于当天离开陕北杨家沟返回华野的陈毅留下来,一起研究粟裕复电中的建议。中央军委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近期集中兵力在中原战场上打歼灭战,机动歼敌。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就确定下来了。
粟裕提出暂缓执行渡江南进任务的建议
粟裕率兵团于3月16日之前到达濮阳地区休整。期间,中原战局发展很快,一方面中原解放区经过半年多的经营,具备了支援我军作战的一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我三路大军的配合作战,中原战局走向稳定。在经过对中原战局的反复研究和思考之后,粟裕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看法,认为我兵团在中原战场作战比渡江南进更为有利。依据有三:一是在中原黄淮地区我军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二是我军的三个纵队渡江南进,不一定能达到调动敌人主要兵力回防的目的;三是调出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将造成中原战场上我军兵力分散。而如果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就有可能尽快改变中原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从而有利于发展我军的战略进攻。
这时,陈毅已于4月初从陕北返回华野指挥机关,粟裕向陈毅详细汇报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得到了陈毅的赞同。为了更加慎重起见,又致电刘伯承、邓小平。粟裕在收到刘邓的电报之后,就于4月18日当日发出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并华东局的电报,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说明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的理由,建议刘邓、陈谢、陈粟三军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较大的歼灭战,从而推动中原战局较快的向有利方向发展。
城南庄决策对解放战争进程产生了直接影响
4月18日,毛泽东看到粟裕和刘邓同一天发来的电报之后,就要求陈毅、粟裕尽快来中央汇报他们的意见。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城南庄召开。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主要研究如何发展战略进攻,加强对华北、中原解放区的领导,以及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准备工作。会议在听取了陈毅、粟裕的汇报后,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后决定,在既定的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采纳粟裕的建议。根据会议的决策,毛泽东于5月5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刘邓并华东局的电报,明确了“粟裕兵团暂不渡江,集中主力在中原歼敌”的部署。
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粟裕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政治委员、前委书记。5月30日,粟裕兵团南渡黄河,于6月17日发起豫东战役,共歼敌9万余人,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场的战略态势。此后,敌人在中原战场上已经失去了对我军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也更加动摇了敌人固守战略要点的信心。
城南庄决策确立了我军集中兵力在中原战场上大量歼敌的作战方针,为把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顺利发展到战略决战阶段和战略追击阶段,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党中央在60年前作出的城南庄决策,对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直接影响,成为推动解放战争进程的一个历史关节点。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