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红色文化?专件十四:邓小岚和她的马兰村小乐队

发布时间:

2012-07-04


阜平红色文化•专件十四


邓小岚和她的马兰村小乐队
 

  2011年6月,邓小岚和她的马兰村小乐队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的亲切接见。随后,邓小岚和她的马兰村小乐队成为各级媒体采访的焦点,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天津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争相报道邓小岚的先进事迹。短短的几个月,在各级媒体发稿数百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纷纷发出邀请,《我要上春晚》、《欢乐英雄》、《中国梦想秀》、《明星慈善夜》、《百姓秀场》等节目,出现了马兰小乐队的身影。马兰村,太行山深处一个根本不起眼的小村庄,逐步为外界所熟识。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的所在地。当年邓拓任该报的主编。1943年底,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19位马兰村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后来邓拓写《燕山夜话》时,署名“马南邨”,为的是“对这个村庄的永远怀念(聂荣臻语)”。邓拓之妻丁一岚在一次随报社工作人员突围后生下了邓小岚,邓小岚就被寄养在离马兰村很近的麻棚村的一个老乡家里生活了3年。多年来,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一直关心支持马兰村的发展。
  邓小岚看到村里的小学只是四间濒临塌陷的危房,便动员同是工薪阶层的弟弟妹妹,凑齐了4万多工程款,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接下来,她又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给每位亲人都联系了帮扶对象:妹妹资助一个,弟弟资助一个,老伴资助一个……
  为了不打扰乡亲们,邓小岚在新修建的校舍给自己安排了一间有门通着教室的小屋,从城里一趟趟提来电饭锅、碗筷、被褥。她节衣缩食,把不多的退休金和精力全都花在马兰村里了。“能省就省点吧,你不帮助马兰啊?”这是老伴刘青刚经常对她说的一句话。
  马兰村风景秀丽,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每年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但是村民们的卫生习惯很滞后,尤其厕所,到了夏天苍蝇乱飞蛆乱爬,这与发展红色旅游很不相称。邓小岚认为,发展旅游必须有方便的卫生条件,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冲水厕所是必需的硬件建设。她在新建的校舍里给马兰村民们做了一个“样板”房间:屋外是太阳能热水器,室内有个带冲水厕所的卫生间。她经常向村民们宣传室内冲水厕所的卫生和便捷性。村民们渐渐由开始的不理解,变为争相效仿。“现在村民们盖新房子都采用了我为他们设计的图纸。”
  邓小岚认为:“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还可以拓宽孩子们升学和就业的路子。”每年寒暑假,甚至双休日,她早早回到马兰,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教他们拉小提琴、唱歌。她经常鼓励孩子们:“等你们把琴练好了,我带你们到北京去演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邓小岚的悉心指导,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2008年10月,在北京市中山公园,马兰村小乐队身着整齐的服装开办了一次小型音乐会,受到了当年晋察冀日报社老同志们的热烈欢迎。2010年8月,马兰村小乐队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孩子们表演的器乐合奏《美丽的家园》和《欢乐颂》,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邓小岚说,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这些“小不点儿们”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
  目前,邓小岚已经和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和我一起培养山区的孩子,让马兰村的孩子们更多地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同时她还希望他们“从我手中接过接力棒,将这项事业继续下去,让音乐永远伴随在孩子们身边。因为我正在慢慢变老,总有一天会走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