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先烈遗志---记《青山忠魂》作者郑吉进的创作历程

发布时间:

2014-06-05


   5月23日,保定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颁奖大会在保定市政府玉兰会场隆重举行,我县郑吉进创作的老调《青山忠魂》获此殊荣。郑吉进作为典型代表发言,讲述了创作历程。
  郑吉进,阜平县一位“老文化”,曾任县文化馆馆长。他创作的《青山忠魂》以刘耀梅、王册等抗日英雄事迹为主线,展现阜平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
  1990年,阜平县文化馆为排演音乐舞蹈史诗《红色丰碑》在县烈士陵园搜集素材。王册烈士的英雄事迹震撼了郑吉进的心灵,点燃了他的创作欲望。“一定要把烈士的英雄事迹写成一台好戏,搬上舞台。”郑吉进暗下决心。
  1992年郑吉进开始下基层,走村串户搜集素材。他走访县文联原主席赵宪,多次到平阳村采访平阳惨案的当事人孟同路,每逢清明节到县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在展厅内仔细阅读英雄事迹,多次到南刁窝村的山上察看王册牺牲的地点。创作灵感终于找到了,整个戏剧的情节画面在郑吉进脑海中一幕幕出现。他开始着手剧本创作,白天工作忙,只好晚上动笔,不会电脑打字,只能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写。历时3个月,剧本第一稿完成。经多方征求各界人士意见,他7易其稿。剧本终于完成,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排演工作被搁置下来。
  直到2013年,这项工作才被提到日程上来,当时郑吉进已经退休,但他决定和县文化馆馆长顾喜红共同努力,将《青山忠魂》搬上舞台。郑吉进毅然承担起老调唱腔的设计工作,晚上写唱腔,白天教唱腔。他和演员们几度被英雄事迹感动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酷夏,他们只有一台电扇,不少演员中暑带病排练。经过努力,《青山忠魂》终于排演完成。该剧去年8月首演以来,已在全县13个乡镇巡回演出30余场。不少观众都是眼含热泪看完该剧,称这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