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民间故事:毛主席在阜平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2-07-16
(一)
毛主席于1948年4月10日来到阜平。在阜平期间,曾在西下关、城南庄和花山等村居住和工作了一个多月,于5月23日离开阜平前往平山西柏坡。
毛主席在阜平期间,日理万机,呕心沥血,领导全国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还时时惦记着阜平的贫下中农、人民群众的疾苦。在城南庄,毛主席曾和老贫农李国祥亲切交谈。一天下午,毛主席便问他过去干什么?现在家里几口人?李国祥当时不知道是毛主席,便很随便的给予了回答,说过去给地主扛长工,缺吃少穿,三个儿子都被冻饿而死了。自打老聂家里(指聂荣臻同志爱人张瑞花同志)来领着俺们深入搞土改、斗地主闹翻身,俺穷人可好过多了,不缺吃不愁穿,还有了地种。我还做豆腐卖,能挣个零花钱,日子活脱多了。可就是没儿子,只有两个闺女,不顶事。毛主席接着说,闺女和儿子一个样。说着便伸出了两个手指说,两个闺女两个儿子,并且反复地说闺女也顶事,闺女也顶事。晚上,在当地领导土改工作的张瑞花同志到李国祥家,问李国祥知不知道下午和谁说话。李国祥说,不知道是谁,反正是个大官。张瑞花告诉他,那就是咱们的毛主席。李国祥“啊”了一声说,原来那就是咱们的救星毛主席呀!晚上老两口躺在炕上高兴得一夜没合眼。为了纪念这个幸福的日子,李国祥带上老伴到门前园子地里栽了一棵花椒树,以示纪念。现在这棵花椒树已将近四十年了,仍然枝茂果硕,长势喜人。现在正好长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纪念馆的门口处。参观群众来到花椒树下,都被这段往事所感动。
(二)
毛泽东主席在花山村居住时,房前有一石碾。这个村十几户人家只有两盘碾子:一个在村下,另一个在村上较远处,每天总有不少人来村下的碾旁等候推面、碾米。自从人们知道是毛主席住在这里后,每天要管理国家大事,不能影响他老人家的工作和休息。后来,毛主席发现碾子不响了,不见老乡到这里推碾,便问警卫人员是什么原因,并告诉警卫人员通知老乡可以到这里推碾,不能影响群众生活。后来,碾子又响起来了,毛主席很高兴,并经常到碾旁询问群众生活情况。一次,毛主席从碾子上抓起一把正碾着的玉米面闻了闻说,这玉米面真香呀!在场的刘风荣老大娘说:“托您的福,俺们如今过上了好日子,要不是共产党八路军来,我老婆子还不知道是死是活哩!老主席呀!您真是和俺们穷人心连心呀!”
一天,毛主席来到花山村小学校了解教育情况,健步走到小学教师张吉新面前,笑着问他是小学教员吗?张吉新回答说是。毛主席又问他教着多少娃娃,张吉新说三十四个。毛主席问教的是什么课本?张吉新回答说是晋察冀边区编的课本。毛主席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毛主席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把教育事业办好,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