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民间故事:刘少奇同志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2-07-16


  1947年三月,党中央机关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成立了前委、工委和后委。这天中央工委由刘少奇同志带领,来到晋察冀边区——阜平县,一路上受到了群众的热情接待,到了阜平境内,群众还送来了鸡蛋等慰劳品。由于当时条件差,生活比较困难,跟随少奇同志一道来的工作人员见群众送来不少东西,很是高兴。刘少奇同志知道后,立刻指示不要收这些东西。他把身边一些工作人员召来,亲切地说:“现在群众生活艰苦,不能再给他们增添负担,宁愿自己生活艰苦些,也要首先想到群从的利益。”从那后,人们便再也没收过东西。刘少奇同志在来阜平途中,还一路调查了解群众的经济状况。当时老百姓生活很苦,穿衣困难。到了冬天,十七、八岁的姑娘没有棉裤穿,只好围着被子坐在炕头避寒。少奇同志的随从人员见此情景,感到少奇同志说的很对,认识到他的心里装的是群众,想的是群众。少奇同志每到一地还告诉地方政府的同志不要派人送东西,并和他们研究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办法,要求他们首先要替群众着想,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奋斗。
  工委机要处和军区机关住在一起,机要处的译电员们看到军区许多方面比他们待遇好,比如军区的译电员保护密码,都是用的皮包而他们用的是旧布挎包。
  几个译电员便给股长周兴复同志提意见,请少奇批个条子到军区后勤部去领东西。于是便起草了一个请示报告让周股长拿去请少奇同志批。少奇同志看过报告,态度和蔼地说:“我看你们的布挎包满好的,不是也从延安背到这里来了?你们在报告上说,怕下雨将密码淋湿,我们行军一路遇到不少雨天,不是照样把密码保护好了嘛!”周兴复同志解释说:“那是同志们想了一些办法。”少奇同志又说:“对呀!今后还是要靠自己想办法。咱们中央工委来这里是工作的,不是来向人家要东西的。咱们是上级机关的同志,要与军区的同志比做革命工作的多少,比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比待遇的优劣,不能看到人家有啥,就伸手要啥呀?”少奇见周兴复同志不讲话,便又说:“回去给译电员同志们解释解释,我们现在还不富裕,摆不起阔气,就是将来革命胜利了,仍然需要艰苦奋斗,这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咱们中央机关应该带好头。”周兴复同志回去向大家讲了少奇同志的一番话,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以后,人们再也没有提起向上级要东西的事。
  刘少奇同志不仅教导同志们艰苦奋斗,自己总是以身作则。他穿着朴素,从不讲究,吃的也很简单。一次一位译电员给少奇送去一份急电,交给少奇后转身便走。他的管理员追上说:“少奇同志要留你吃午饭,时间到了不要走啦。”当时少奇同志为赶写复电,就让他们几个先吃。一块吃饭的还有徐特立同志和翻译、医生。桌上只有一盘白菜、一盘菠菜、一盘萝卜,每人一碗汤。饭后,这位译电员拿了小少奇同志的复电,迅速出发,跃马回了驻地。战友们听说少奇同志留他吃了饭,都围上来开玩笑地说:“这回你可改善了一顿吧?”他却感慨地说:“少奇同志吃的跟我们的一样。”
  刘少奇同志1947年4月在城南庄新房村居住时,经常深入群众,调查了解群众的经济状况,并于5月3日晚在新房村东边董牙沟的树林中,召开了由县区村干部参加的土地复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涌涛同志(当时兼任第二书记)、县织织部长范家杨、区委书记苗守堂、区组织部长王金生、区武装部长高玉明。少奇同志阐述了当时边区土改的斗争形势,提出开展土地复查的重要性。他强调要开展一个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斗地主,分田地,让贫困农民彻底翻身,当家做主人。少奇同志的讲话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欢迎,人们的斗争情绪十分高涨。当晚清算了台上村的大地主老汪,真是人心大快!第二天,区上召开了群众大会,由刘涌涛同志传达了昨晚董牙沟复查会议精神,广大群众拍手称快,纷纷响应,一个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便很快在阜平展开了。
  在此期间,刘少奇同志日理万机,领导土改运动,由于身体欠佳,后迁到温塘村居住近一个月,一边领导土改运动,一边洗澡疗养。他为了少给群众添麻烦,住在村东庙的两间西配房,室内安置的非常简朴。白天屋内光线很昏暗,少奇同志就经常到村西南坡根一棵核桃树下面曲膝办公看文件。他还把洗澡时间安排在白天,以节省灯油。在此期间,少奇同志还经常访问贫下中农,问寒问暖,了解土改情况。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至今温塘村的群众非常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