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气榜""孝老爱亲榜"典型展示

发布时间:

2019-06-24


  天生桥镇塔沟村“孝老爱亲”典型:闫海英

  闫海英,女,今年47岁,是塔沟村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闫海英常对丈夫说:“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老爱亲不仅仅是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闫海英的父母膝下无子,她的两个妹妹在县城居住,所以照顾父母她总是比妹妹们多一些,但是闫海英毫无怨言,她说:“她和爹娘、妹妹们都是上辈子修来地缘分,谁有时间就多照顾一些,不要分得那么清。”

  在2018年秋天母亲不幸摔伤,不能干活,父亲又做了个手术,对本来就身体不好的闫海英来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她从来不言苦、不喊累,每天坚持给父母亲做既有营养又对身体恢复有益的饭菜,最主要的是还让他们开心,这些父母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能让父母过上快乐幸福的晚年,闫海英从多方面努力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为老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生活氛围。

  闫海英在村里是村民们公认的好邻里、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

  天生桥镇塔沟村“孝老爱亲”典型:张俊花

  张俊花,今年43岁,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始终秉承孝老爱亲是自己的责任,更是自己的工作。

  作为子女,最重要的是让父母心情好,身体好,想想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现在父母上岁数了,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欢乐的晚年,享受天伦之乐,是做子女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张俊花常说虽然我是儿媳,但是婆婆也是妈,起初嫁到婆婆家,就一直在一起生活,婆媳关系处得相当好,生活过得也比较融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2009年初婆婆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发现得了肾衰、高血压、类风湿还有轻微的糖尿病,再之后病情也日益加重,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公公岁数大了,丈夫有时在外务工,照料婆婆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为了让婆婆减轻疾病的痛苦,张俊花给婆婆做她爱吃的饭菜、陪她聊天、帮她洗脸、洗脚 、洗头发,按时叮嘱她吃药。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辅导功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一晃十年时间过去了,她从来没有任何的怨言,更没有要求过任何的回报,不图虚名,不慕称赞,她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诠释着“孝道”的真谛,她用自己行动为家人送去了夏天炎日里的一片绿荫,冬天寒冷中的一丝暖阳,当之无愧是塔沟的“好媳妇”。

  天生桥镇塔沟村“孝老爱亲”典型:陈建国

  陈建国,今年60岁,一个普普通通农民。他认为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孝之心,人皆有之。孝顺父母是每个人都起码的道德要求。

  他兄妹四人,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不在母亲身边,母亲是一个肢体残疾人,为家操劳了一生,现在年纪大了,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了,所以照顾母亲日常生活就落在陈建国的肩上,他每天给母亲劈柴、打水、洗衣、做饭、陪母亲聊天,跟她讲村里近期发生的新鲜事,老人听得一会高兴,一会唉声叹气的,就这样重复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看着老人开心,就很知足了。

  “如果母亲能享受天伦之乐,我感觉我的付出是值得的,但比起别人来我感觉还差得很远,所以我今后还得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陈建国对村里人说。

  天生桥镇塔沟村“孝老爱亲”典型:戎国明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的本分,天生桥镇塔沟村戎国明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戎国明,今年57岁,塔沟村村民。记忆里,他没有过过一天像样的日子,更没有享过一天的福, 但是,百善孝为先,他始终记得。因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孝不是言语的表达,更是行动的表现。

  多年前的他得了轻微肝硬化,不能干重活,但是由于家庭情况比较困难,所以没有及时治疗,只能用药维持,更不幸的是,妻子在2015年查出得了白血病,每月医药费用就两千左右,更是雪上加霜,这时无能为力的他还安慰妻子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坚持就是胜利。生活地重担他自己尽管很吃力,但是还要给予妻子信心和力量,生活还得继续。

  政府是老百姓强的后盾,政府给办理了低保真是雪中送炭,戎国明感觉生活有了很大的支撑、希望。无奈家中还有年老残疾并拄双拐的母亲,他尽心尽力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老人想出门时就扶着她陪她出去走走;郁闷时,给她讲村里事听。就这样,他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妻子的责任,在这期间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惜钱财,给亲人以真切的亲情和人道的关怀,多年来陪护妻子治疗和养护,鼓励妻子战胜疾病痛苦,树立生活信心,除此之外,还给予母亲照顾和陪伴。人不是铁打的,本来患有肝硬化的他,在照顾老人和妻子期间劳累和心疼使他日渐消瘦。但他对待家人的实际行动,受到了街坊邻里的尊重,也影响着村里的每一个人,成为村里人们学习的榜样。

  天生桥镇塔沟村“志气榜”典型:乔中华

  乔中华,今年49岁,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经过十多来年的吃苦耐劳和努力拼搏,为当地群众树立了勤劳致富的榜样。

  从结婚以来,他家的情况极其困难,再加上女儿患有脑瘫,家庭状况真是雪上加霜,尽管他不停努力地干,还是很难满足生活中的各项开支和女儿的治疗费用,在2013年村委会看着他家女儿甚是可怜,给她办理了低保,2014年被纳入了贫困户,虽然是增加了部分收入,年纪轻轻靠政府救济,他觉得很无地自容,所以就立志:一定要独立创业,争取脱贫,为国家减轻负担。于是在2015年开春以来他就借亲朋好友的钱加上惠农贷款的钱买了台打桩机,虽然落下了不少的外债,村里也传出了不少的流言飞语,但是当时他没有顾忌那么多,毅然地带了几个工人,奔向了东北,当时的情况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头一年出去就赔了不少钱,他又借钱把工人的工钱给付了,他说自己赔了不能让工人们跟着赔,就这样乔中华也并没有气馁,第二年继续他的打桩事业。这次去了山西,情况有了好转,到年底总算是挣了,就这样苦苦的干了几年,到2018年底,外债还清了,家里也有了些存款,还担任上了塔沟村支部副书记,他主动跟村委会说自愿脱贫,自己要用行动告诉身边的群众:致富的路就在自己脚下,只要找准市场,踏踏实实做事,小康生活就不是梦。

  天生桥镇塔沟村“志气榜”典型:侯立新

  侯立新,今年45岁,一个普通农民,通过自强自立,勤劳致富,成为村里的学习榜样 。

  他的生活道路可以说是千曲百折,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 刚成家时,一年靠种地挣钱刚够吃喝,根本没有剩余,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所以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拼命挣钱改变家庭的穷困面貌。

  2011年他开始谋划,想起了养猪的念头,于是就开始到处借钱,修建猪舍、买猪苗,辛辛苦苦折腾了快一年的时间,他养的猪不但没有让他挣钱,让他连本带利赔了个精光,本来经济就不宽裕的他怎么能承受了这样的打击呢?于是候立新在第二年便出去打工,但是挣那点钱,还要还债,不知道要还到什么时候,所以他还是不死心,想着出去揽工,就在2013年他走上了揽工的生涯,带了些工人去了四川,干了一年终于深深体会到了老人们说的那句话:越咸越吃盐是什么滋味了,还真是房漏偏遭阴雨天,行船偏遇顶头风啊!可能是自己没有经验,再加上不会管理,干的活质量不达标,没能验收,到年底连工钱都没有要上,快过年了,干了活的工人们上门要工钱,他简直就快崩溃了,无奈,巧媳妇做不了无米之炊,就这样候立新债台高筑,又欠了不少的债。就在人们都高兴的买年货准备过年时 ,他家连对联都没有贴,他感觉没有颜面看到那红红的对联,甚至都不想过年了,在家人和亲戚的耐心劝导下,算是过了一个有生以来最难过的一个春节。

  2014年村里评定贫困户,村委会看着他家的确可怜,就被纳入了贫困户。可是他还是不服气,觉得不能就这样被打倒,接着他又开始了到处揽工奔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是有回报的,在之后的几年里,候立新不但还了所有的外债,还买了车,也带动了不少的父老乡亲挣到了钱。于是在2018年底,他主动向村委会提出:感谢政府这些年对我家的扶持,我要脱贫。他的行动和成果赢得了好多人的称赞。

  天生桥镇塔沟村“志气榜”典型:侯二军

  侯二军,今年38岁,是塔沟村的一名普通百姓,在他的印象中从小就是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辛劳,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现状,也许是这样的背景造成了他的家庭离异,妻子远走,剩下了他跟儿子两人,这对他的精神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于是他立志:一定要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但传统的农业耕作对他家生活环境和条件没有多大的改变,穷则思变,踏入技术务农经商之路才能改变命运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

  2017年春天,经过各种渠道,候二军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的手工业加工项目(加工皮包),这也属于一个扶贫项目,于是他就开始筹资筹建厂房,招收工人,想着为村里的贫困人群解决就业并增加家庭收入,营造一个很好的平台,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手工业加工正式启动并营业,开始厂子看着挺红火,侯二军打心眼里高兴,心想:这下不仅我可以摆脱贫困了,村里的贫困人群也能脱贫了。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运走一批货之后,反馈回来90%多的货不合格,这就跟他经营管理方面没有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工人工资的发放出现了危机,再加上本来就负债累累,头上好像泼了一瓢冷水,工钱、料钱、厂子的开销,这些资金该从何而来呢?侯二军心里暗暗地想:难道我刚经营不久的厂子就这样倒闭吗?不能,绝对不能!我不能就这样认输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接着他四处打听,高薪聘请了一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经过一个月的悉心指导,他的厂子有了很大的改变,运走的货也一批比一批回头率高,资金相应地也就跟上来了,所有开支也就不成问题了,侯二军紧锁的眉头终于放开了。

  “脱贫致富不能只靠政府,还要靠自己辛勤付出。”侯二军说。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