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报》2015年3月9日《“拿出文工队员抗日的劲头拍好戏” ——电影《敌后文工队》剧组阜平拍摄见闻》

发布时间:

2015-03-17


“拿出文工队员抗日的劲头拍好戏”

——电影《敌后文工队》剧组阜平拍摄见闻

 

    “43场1景1次,预备,开始!”随着剧务的一声令下,在通向土坯房院落的石板街道上,走出一男一女两名文工队员,他们身着八路军服装,一边走路,一边交谈……3月4日上午,在阜平县夏庄乡面盆村香炉石村的一个土坯房小院儿里,电影《敌后文工队》剧组正顶着寒风进行拍摄。

  “要拿出当年文工队员抗日的劲头拍好戏。”导演杨真说。自2月26日剧组进驻阜平以来,全体演职人员克服路途远、气温低等不利因素,全力以赴投入拍摄,使该剧按照预计进度进行。在村里另一个小院儿,刚刚拍完一场戏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刘小梅上身穿碎花大襟棉袄,下身穿青色粗布棉裤,扎着裤腿,脚穿一双牛鼻子棉鞋,一袭旧时农妇打扮,正坐在椅子上休息。她介绍,在影片中她扮演唐凤莲,是一位富农,起初“思想不坚定”,抗日不积极,在文工队员的宣传帮助下,才渐渐转变了思想,开始支持抗日工作。刚拍完的一场戏讲的是自己的侄女唐惠玲参加八路军文工队后,来到村里看望大姑唐凤莲时的情景。“我演的角色虽然不是‘高大全’,但咱也得演好。要不然,就对不住当年抗战的文艺兵!”刘小梅说。

  香炉石村地处阜平县西南部50公里处,是夏庄乡面盆村的一个小自然村。该村30余户,60来口人。这里处在云花溪谷风景区,山高林密,具有环境清幽的原生态优势,完全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环境艰苦的剧情要求,由此成为剧组拍摄的主要外景地。另外一处外景地在该县天生桥风景区的朱家庵村。

  “环境适合剧情,拍摄条件艰苦。”在拍摄现场,导演杨真介绍,由于香炉石村地处海拔较高,加上山上积雪未化,天气寒冷,演职人员不同程度出现高原反应;整个剧组将近100人,进驻阜平后,住宿地与拍摄点之间路途较远,每天往返就得4个多小时。为保证拍摄进度,演员每天凌晨5点开始化妆,6点准时从住宿地出发,拍摄中途不休息,披星戴月回住宿地成为拍摄常态。一次,为拍摄一场夜戏,次日凌晨3点才回到宾馆休息。“就拿铺设拍摄轨道为例,平时很简单,但这里的院落和街道都在山上,高低不平,支个机器蛮费劲,比往常用的时间要长出许多倍。”杨真说,“尽管困难重重,但剧组人员都把自己比做当年的文工队员,人人精神饱满。”

  “文艺抗战功不可没,敌后文工队的故事与敌后武工队的故事同样精彩。”作为影片《敌后文工队》的编剧,崔砚君十分看重《敌后文工队》这部电影在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的重大意义,以及所传递出的社会正能量。他认为,阜平作为文艺工作者抗日的主战场,晋察冀根据地的首府,来此拍摄该剧再合适不过。据他估计,该剧在阜平的外景拍摄大约需要半个月。

  获知《敌后文工队》是全国首部文化抗战电影,并且在阜平拍摄,当地干部群众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尽最大力量给予剧组关注,为剧组拍摄提供方便。拍摄前,该县就安排专人帮助剧组选点,协调拍摄事宜;拍摄期间,有关县领导亲自到拍摄地看望慰问摄制组,并安排镇村干部专人到拍摄点,帮助剧组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香炉石村更是积极主动为拍摄提供方便。村民田明荣看到演员拍戏很累、很辛苦,就主动烧开水供演员喝;拍夜戏时,一直把屋里的炉子烧得旺旺的,好让演员随时进屋暖和暖和……“咱要拿出当年文工队员抗日的劲头拍好戏!”剧组人员感慨万千。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