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发展 迎盛会】向贫困宣战 向小康进军——阜平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17-02-15
确立“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发展目标,探索创新扶贫机制模式,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县域发展”。2013年以来,全县干部群众勇担使命,抢抓机遇,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阜平县食用菌产业核心区
确定精准扶贫新思路
“脱贫与建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走”、“脱贫攻坚与县域发展统筹推进”,面对紧迫繁重的工作任务和阜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压力,县委、县政府对全县脱贫攻坚与县域发展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布局,确定了目标思路,勾划了蓝图。
阜平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就是国定贫困县。贫困范围广。全县209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占78.5%,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1万人。贫困程度深。各项经济指标在省市均居后位,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数。发展基础弱。基础设施支撑弱、公共服务水平弱、产业支撑弱、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支撑弱,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低。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到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对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指示。
2013年,阜平被确定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进入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新阶段。
立足阜平县情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有的功能作用,县委、县政府明确了“燕太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绿色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科技引导型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北方知名旅游目的地、华北地区重要物流节点、京津冀都市圈生态发展示范区”六大发展战略定位,并确立了“三年大见成效、五年稳定脱贫、八年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阜平脱贫攻坚走上了科学之路。
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和作用,实施开放、开发式扶贫——县委、县政府新的扶贫思路理念,既有对多年扶贫却一直贫困的历史思考,也有对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现实考量。
以此为统领,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长短结合,兼顾实际效果和机制模式创新,提出了“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的实施路径。长打算,即着眼小康目标,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强化脱贫致富建小康的根本支撑;短安排,即着眼脱贫任务,短期内解决好群众增收、社会保障和生活环境改善问题;强基础,即做好打基础增后劲的工作,保障脱贫攻坚顺利、科学、高效推进;创机制,即在扶贫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

美丽乡村建设——顾家台村新民居
探索创新扶贫机制模式
精准扶贫思路确定之后,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
阜平县紧紧围绕“阜平试点”内涵,探索建立山区综合开发经营机制,实现“借地生金”;推行“一主四辅三类五步”工作法,为精准扶贫实现“量体裁衣”;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实现“借鸡下蛋”;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实现“旧屋换新房”,探索创新建立多项机制破解瓶颈制约,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面做好保障。
深化细化精准扶贫机制。在精准识别上,推行“一主四辅三类五步”工作法;在精准帮扶上,建立县级领导、乡镇干部、村干部、驻村工作组“四位一体”的帮扶机制,实现所有村和农户帮扶全覆盖。在精准管理上,建立覆盖所有农户的信息档案管理系统,与国家建档立卡系统一并运行,实施动态管理。
建立山区综合开发经营机制。利用占补平衡政策,采取“政府统筹主导+村级组织推动+农户入股参与+企业开发经营”四位一体的山区综合开发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民利益与开发企业经营效益挂钩,成为享受“底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农民。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机制。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规划了“1(中心城区)+6(中心镇区)+43(中心村)+40(基层村)+32(特色保留村)”的城乡发展体系,采取搬迁整合、改造提升和就地城镇化等方式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龙泉关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与人保财险公司合作建立联办共保机制,对阜平主要种养产品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对每个产品实现灾害险、产品质量安全险和成本损失险三个险种的全覆盖。2016年理赔1774万元,涉及1.8万户。与银行部门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由县惠农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合作银行为农民发放贷款。截至2016年年底,共向企业和农户发放扶贫贷款7.66亿元。
探索建立社会兜底保障机制。针对生活困难、丧失劳动能力、没有致富能力的特殊人群,从教育、医疗、生活、养老等方面进行全面保障,建立起全面覆盖、保障有力的“一揽子”兜底保障措施。建立生活兜底保障基金,将低保、五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保障基金整合使用,对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进行兜底保障。

大台乡柏崖村山区综合开发项目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县域发展
如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居住条件,让病人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学,让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如何带领贫困人口脱贫出列早日迈步小康,全面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让百姓早点过上好日子?阜平县委、县政府坚持在脱贫攻坚和县域发展两方面谋发展、促脱贫,补短板、强支撑。
紧紧抓住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五个关键点齐发力,促脱贫。
谋划发展富民产业,全力提高农民收入。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壮大发展食用菌、核桃、大枣种植业和肉牛、肉羊养殖业及家庭手工业等多元化致富产业。截至2016年底,全县食用菌种植发展到9150亩、建成3300栋大棚,产值1.13亿元;家庭手工业覆盖到半数以上行政村,手工点发展到251个,从业人员1.3万人,人均年收入1.8万元左右。其他各富民产业发展也渐渐驶入快车道,并初具规模,为增加群众收入提供起强劲支撑。
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住房及生产生活条件。阜平县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采取“就地实现城镇化、就地改造提升、迁并整合”三种方式,高标准规划建设美丽乡村。2016年,全县启动涉及101个行政村598个自然村2.8万户8.7万人54个美丽乡村居民点建设。截至2016年底,34个搬迁整合点开工26个,20个改造提升项目点已全部开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成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启动职教中心新校区、南城九年一贯制学校、阜东小学等项目。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推动实现贫困生救助全覆盖。2015年起,县财政每年编列预算13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救助基金,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覆盖的救助体系,累计救助贫困学生6186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1857.67万元。
抓好医疗保障,实施了县医院病房楼、中医院及医疗康复托老中心、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医疗硬件建设。建立了农村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再次报免补偿机制,2015年补偿738.48万元,2016年预计补偿1200万元。对农村60岁以上老人县内住院费用100%予以报销,共补偿891.8万元。
建立完善社会兜底保障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将精准识别出的全县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自主脱贫的农户全部纳入兜底,建立兜底保障资金池。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机制,投资1336万元建设县民政服务中心,一期项目已建成投用,启动总投资8000万元建筑面积2.47万平米的龙泉关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家庭手工业助农增收
县域发展方面,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县域经济、城镇化、生态文明和人才组织保障体系五个重点补短板,强支撑。
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便捷的交通路网格局。规划了“一心(县城路网)、两环(县城绕城环线和县域旅游环线)、七射(以县城为中心的七条放射状公路)、八联(县域内八条乡镇、景区、交通节点之间的联接公路)”的交通路网发展格局。累计投资17.19亿元完成了533.5公里的通村公路、15条138公里县乡干线公路建设,交通环境日趋优化。
谋划建设阜东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县域经济支撑。按照产业、骨干企业、项目、园区“四位一体”的模式,谋划启动占地12.65平方公里的阜东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了东西二庄土地房屋征收、回迁安置小区建设、工业用地整治、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学校医院等11个重点项目。
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区和市政专项规划。完成沙河县城段河道治理和占地26公顷的滨河公园建设,南北滨河路正在加紧推进。完成供热面积143万平米的城北供热项目。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开展矿山生态安全修复工作,关停全县19家落后的矿山开采及加工企业;持续开展造林绿化,2012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35.95万亩,封山育林36万亩。整治867个小、散、乱煤场迁入煤炭营销园区,加大施工工地环境等重点工作整治力度,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不断加强以组织领导和智力人才为核心的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三支队伍”建设,为全县209个村全部配备了“第一书记”,建立了752人的致富带头人培养队伍。面对艰巨任务,着力整治不作为、乱作为、工作标准低、执行力差等突出问题;争取外部人才智力支持,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滨河公园一角
几年的探索和发展,阜平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建档立卡时的10.81万人下降到2.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14.8%。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6.58亿元,是2011年的1.42倍;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61亿元,比2011年翻了近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4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42元。
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