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红色文化?专件一: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 党群干群关系的典范

发布时间:

2012-07-04


阜平红色文化•专件一
 

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
党群干群关系的典范

 

  阜平是晋察冀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是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坚强堡垒。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给予晋察冀边区极高的评价“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暨统一战线的模范区。”1938年11月,聂荣臻将晋察冀的经历、经验和教训整理成一本小册子。1939年5月毛主席亲笔为小册子题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194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提出:阜平是“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县”。追根溯源,晋察冀边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人民军队与阜平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鱼水关系,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堪当晋察冀边区军民共建的典范。
  在晋察冀的战争岁月里,阜平人民视共产党为救星,把人民子弟兵当做亲人,用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着晋察冀的每一寸土地。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全县男女老幼都组织起来,武装起来。站岗放哨,埋地雷,抬担架,送公粮,做军鞋,慰问伤病员,将进入阜平的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阜平人民为掩护晋察冀的党政机关做出了巨大牺牲。
  马兰——晋察冀日报社所在地和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地。“马兰人”用生命和鲜血保卫报社、保卫印刷设备的英雄事迹流传至今。1943年农历10月20日,驻下庄的日军包围了晋察冀日报社驻地马兰村。日寇抓捕当地群众32人,问报社机器掩埋地址,被抓的人都回答“不知道”。日寇疯狂杀害了19个坚贞不屈的马兰人。活下来的马兰人把这段腥风血雨叫做“鬼子捂马兰”。马兰人用鲜血染红了这一方中国地,也染红了那部擎天巨著——《毛泽东选集》。
  像英雄的马兰人一样,阜平人民为党为国奉献牺牲的事迹何止千万,阜平为国尽忠的儿女不胜枚举。1947年统计,阜平全县的抗(军)干、烈属户数,约占全县总户数的75%,也就是说四家之中有三家有人离开家庭献身于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事业。
  在晋察冀的发展历史上,党的领导干部、党的军队,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法宝,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举过头顶,并为此而浴血沙场。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面对敌人的扫荡和封锁,晋察冀军区充分发动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艰苦风斗,丰衣足食。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植根于民,保持了“人民子弟”的本色。
  1941年,晋察冀边区面对日寇最疯狂的“扫荡”,迎来最困难的时期,粮食匮乏,军民生活陷入困境。树叶就成了最主要的口粮。为了不和百姓挣口粮,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签署了一道命令,禁止部队在驻地采摘树叶。必须到驻地所在村方圆五里之外的地方采摘。忙着采摘的百姓心存感激,悄悄地把最好最嫩的叶子留下给八路军战士。后来的一天,他们相约而至,端着、挎着沤好切好的黄菜来到军区机关驻地,恳切地要求聂司令员把训令收回,军民共渡难关。为了粮食,阜平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一个粮秣主任的孩子在病饿之中死去,可他家的土炕下面就放着满满当当的粮食。1984年,晋察冀文艺老战士田华同志来阜平拍摄电影《柯棣华》返回北京时,乡亲们送来几个柳叶饼子托她捎给聂司令。当饱含深情的金黄色的柳叶饼子捧在聂老手上时,老人家的眼里再次闪过泪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聂荣臻等长时间工作、生活、战斗在阜平,对阜平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邓拓、沙飞、孙犁、田间、田华等这些长期战斗生活在这里的革命战士,都深情地称这里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由此可见,晋察冀时期党群、干群、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晋察冀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历史昭示我们,在党群、干群关系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时,晋察冀历史这种“生死与共,鱼水相依的深情”仍然是密切联系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