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红色文化?专件九:全国土地改革的实验地
发布时间:
2012-07-04
阜平红色文化•专件九
全国土地改革的实验地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指示明确指出,要将抗战时期实行的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5月中旬,边区领导接到五四指示后,对这一指示理解的不够全面,认为八年抗战边区内不少地主是开明的进步的,他们积极拥护民族统一战线,出钱、出枪,执行减租减息政策,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掉转枪口对他们进行斗争,分他们的土地和钱财,总是下不了手。于是出现在土改中发动群众不普遍不充分,又过分强调照顾地主等问题,致使土改搞得不彻底。
1947年4月,刘少奇、朱德等人以中央工委的身份来到阜平。严厉批评晋察冀边区的土改搞得太右,决定给这个区的土改升温、加火。针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群众不充分,土改没有搞彻底”的问题,中央工委指示晋察冀边区组织工作队深入到各村进行“复查”。各工作队生怕再“右”了,开始“左”起来。对地主富农(其中不少是富裕中农)普遍采取“扫地出门”的政策,没收他们的土地牲畜和其他全部财产,让他们也去讨吃要饭。中央工委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进行了制止,并派邓颖超与黄华到王快区细沟村,周扬等人到城南庄区易家庄村搞试点,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晋察冀的土改不光受到中央工委的重视,也时刻挂在毛泽东主席的心上。全国土地会议刚刚结束,毛主席就为中共中央起草致晋察冀中央局并告中央工委的电报:“根据中央工委的建议,为着加强晋察冀工作之目的,决定派彭真同志以中央政治局委员资格帮助与指导晋察冀工作。”彭真来到阜平后,多次召开边区土地会议,统一干部指导思想,并将阜平做为土地工作的“点儿”,进行专题安排部署。12月下旬,两万多名干部组成的工作队一齐奔赴边区各村搞土改,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过的生产关系大变革由此拉开序幕了。
1948年毛主席来到阜平后,召开了阜平、曲阳、定县参加的土地改革座谈会。会上听取了情况汇报,并把他在城南庄起草的《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和《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两个文件发给大家,征求意见。
城南庄土改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于5月24日给中共中央中原分局书记邓小平发去电报,要求他们参照老解放区的经验,确定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这样就排除了“左”、“右”两种倾向的干扰,使中国土地改革的航船驶向正途。
“有了土改的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这是1950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结论。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