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阜平抗战英雄人物】十八年从军参战走近阜平抗战老八路刘凤琴

发布时间:

2015-08-06


【采访阜平抗战英雄人物】十八年从军参战走近阜平抗战老八路刘凤琴

  刘凤琴老人与原党史办主任、政协副主席张士双


  核心提示:刘凤琴现年92岁,城南庄镇谷家庄村人。她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入党,1959年复员回乡。在长达18年的军旅生涯中一直担任卫生护理工作,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曾荣获“人民功臣”奖章和东北解放纪念章等奖章、纪念章多枚。
  “那儿个时候生活条件苦、工作任务重不说,更主要的是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7月31日,在阜平县城南庄镇谷家庄行政村葛拉沟自然村一家僻静农家小院里,92岁高龄的刘凤琴老人向笔者讲述了亲身经历过的抗战岁月。


  阜平营报名处沙飞摄


  刘凤琴原籍行唐,15岁时,嫁到阜平县城南庄镇谷家庄村葛拉沟,成为村民王生伟的妻子。1941年三八妇女节那天,区里开群众大会,她连饭都没顾得上吃,就跑到城南庄参加会议。会上,区领导和八路军首长的讲话,这个家境贫苦的年轻女人听得津津有味,句句说在她心坎上。当区领导宣布参军入伍开始之后,她在人群中大喊一声:俺叫刘凤琴,这回我要去当兵,只要是要女的,我就去!她的表态坚决果断。会场上,人们的目光纷纷落到她身上,同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她的带动下,参会的年轻人纷纷报名参军,功夫儿不大,就有20多人报了名。
  回到村里,全村人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一个女人家参军走了,家里就撂下不管了?街坊邻居也劝她:你走了这光景还过不过?刘风琴解释说:日本鬼子成天来烧杀奸抢,咱的光景怎么也过不好。只有先打跑了鬼子,咱才可能有太平日子过。凤琴的公爹王贵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很理解儿媳的想法,对凤琴说:“孩子,你做得对,这是咱老王家的光荣,也是咱全村人的光荣。你就放心地去吧。”


  河北阜平东土岭村青年参军大会


  刘凤琴参加八路军后,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30团卫生队做救护工作。她积极热情,经过培训很快就掌握了伤员护理技术。她细心照料伤病员,从不嫌脏怕累,换洗药布、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洗手擦脸,样样抢着干。一有空闲不是给伤病员洗衣服,就是缝鞋补袜。伤病员们亲热地叫她大姐,从她身上吸取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随后,她在部队光荣入党。
  在激烈的战场上,她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有一次,她所在的30团攻打行唐县日本鬼子一个据点时,战斗非常激烈。她和十来个护理人员一起,奋不顾身地从战场上往下救伤员,子弹擦着头发和耳朵嗖嗖地飞,他们拼着命把一个又一个伤员救了出来。事后人们问她:你怕不怕?她笑着说:在战场上谁还顾得上怕?就是一个心眼儿,不能丢掉一个伤员。在曲阳县卢家庄战斗中,敌人的子弹密集,人们在阵地上抬不起头来。为了抢救伤员,刘凤琴就把自己的裹腿带子解下来,用带子的一头绑住伤员的胸部,另一头绑在自己的腰部,然后伏在地上一点一点的往前挪爬,硬是先后把五名伤员从战场上救了出来,她的双膝却被磨得血肉模糊,后来结成硬痂留下了终身伤痕。
  1944年秋,部队召开诉苦大会。在这次会上,刘凤琴从一位老乡口中得知,她的丈夫王生伟也已经参加八路军,夫妻二人都在抗日。之后,他和丈夫分别在各自所属的部队同日寇作战,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双方毫无联系,音讯皆无。1950年,刘凤琴随部队从张家口调防到宁夏固原县第63军187师炮兵营,夫妻二人才在这里见了面。1951年刘凤琴夫妻俩又出国参加了抗美援朝。
  1958年刘凤琴复员,回到阔别了17年的家乡——阜平县城南庄镇谷家庄村葛拉沟,开始过她农家妇女的日子,种地、做饭、洗衣服、带孩子、孝敬老人,成为她生活的全部,与其他农村妇女毫无二致。闲暇时,她时常会拿出柜子里的一个布包,包里包着她获得的多枚奖章、纪念章。她说,这些奖章、纪念章记录着她走过的辉煌路程,记录着她在炮火硝烟战场上的奉献和经历。每当看到它们,就觉得高兴,就觉得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有人曾给她出点子,让拿上这些奖章、纪念章去相关部门要待遇,刘凤琴却说,国家光景好了,自然会给我们增加待遇,咱哪能伸手去要?再说,死去的烈士有千千万,他们上哪儿要待遇?
  这就是女八路刘凤琴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