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林书架|刘亚乔:怀揣“乡愁”上路

发布时间:

2016-12-12


  一缕炊烟袅袅,两声鸟语嘤嘤,三五房屋卧山而立,门前大树参天,院内繁花如锦。十户一村,百村一乡,朴实无华,却魂牵梦萦。
  
  春天,杨柳返青,孩童折枝做笛,编帽,追逐嬉戏;大人忙于耕种,田间阡陌,或扁担挑肥,或锹锄在握,或埋头播种,偶尔小憩,与旁人闲侃;老人三五成群,寻一街角巷首,或门前院中,阳光普照,古铜色的皱纹堆满了阳光,或闭目养神,或家长里短,其乐融融。夏天,溪河潺潺,孩童赤身戏水,捞鱼摸虾,或瓜果小熟,呼朋唤友,寻觅于田间菜园;大人早晚避阳外出田间,或除草,或浇地,闲时喜好扎堆儿打牌,选一阴凉,一群人争吵呐喊;老人一把蒲扇,一张摇椅,在树下小憩,怡然自得。秋天……冬天……
  
  提及乡愁,就是这些画面浮印脑海,像一部老电影缓缓地述说着记忆里的美好与幸福,演绎着现实中的苦涩与思愁。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乡愁,各色画面,书写了老区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祝福,书写了老区游子对家乡的渴望与思念,造就了《守望乡愁》这本书的问世。
  
  一本《枣花》,满怀乡愁。阜平文艺爱好者们,都在为了《枣花》尽心竭力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才情。刊于《枣花》的每篇美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乡愁的印记,精选、整理、结集成《守望乡愁》,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让更多的人怀揣“乡愁”上路,当离乡的苦涩与现实的摔打让人疲惫不堪、踟蹰不前时,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与眷顾,从而重拾信心上路。
  
  谈及乡愁,不禁在想,是不是离乡人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其实不然。乡愁,也是对家乡过往的一种特殊怀念。如今社会高速迅猛地发展,国家政策对百姓优惠,百姓生活逐步提高,生活节奏加快……而种种作为过后呢?儿时玩耍嬉戏的小河变得不再澄清,甚至露出干涸的河床;陪伴着记忆的繁茂大树,给予甜蜜的那片果林,有的因新房屋建设被砍伐,甚至承载儿时弹溜溜球时的地面也被钢筋水泥所代替;过往劳作过的石磨、石碾,都被现代化的钢磨取代;灶台也被燃气灶、电磁炉、高压锅等等一些现代化电器所替代,而灶台成就的那些地道的家乡味儿也被封存在了过往里;现在已经很少看到大人孩子老人扎一堆儿,为打个扑克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很少看到一到饭点街坊邻居端着碗,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吃饭的场景,也很少看到年三十晚上、正月十五晚上,人们扎堆儿抱柴,旺火冲天的场景,更少看到大晚上孩童走街串巷捉迷藏的场景……
  
  乡愁,从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转变为我们对过去家乡的那一份特殊的怀念。而过去的家乡,被老区广大文艺爱好者一笔一字地记录下来。《守望乡愁》,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单单是一本文学类书籍,更像是一本史学类书籍,它就如一部摄影机留下了过去家乡的种种。当我们都老了,行将就木之时,带着子孙翻阅此书,过往历历在目。那时,守望家乡,走过的岁月,一定会有浓重的思念和忧愁袭上心头,因为我们把太多的快乐和幸福留在了那个年代的故乡。
  
  不知是因为家乡的贫瘠,还是因为老辈人对城市的渴望追求,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去!”带着老辈人殷切的期望我们努力地往外走,离开了家乡。而走出去后,朝九晚五、鲜有假期的工作将我们沦为外乡人,禁锢住了我们回乡的脚步。当通讯方式从书信电报转变成电话网络,虽然距离感觉被无限拉近,我们还是错过了太多。首先想想,一年陪父母的时间,甚至没有一个月,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却错过了父母的老去;其次,我们错过了花开山野,我们错过了瓜熟果香,我们错过了落叶纷飞,我们错过了雪染万物……错过造就了乡愁,添了一次又一次的遗憾,增了一次又一次的哀叹。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停一停奔波的脚步,走回家乡,陪着父母,带着老婆孩子,去家乡四处走走,去感恩这个带给我们快乐和幸福的地方,去探访这个扎着我们根的地方!
  
  守望乡愁,在遗憾和忧愁、哀叹和思念的同时,我们又是甜蜜和幸福的,喜悦和满足的。这本书不仅仅反映了文艺爱好者心中的乡愁,同时写出了千千万万不会用文字表达自己感情的兄弟姐妹们内心对乡愁的那份深深的感受。
  
  拙以此文对尽心竭力书写乡愁的写作群体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相信《守望乡愁》的问世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老区阜平的写作群体一定会在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热土上笔耕不辍,尽情地舞文弄墨书写我们的故乡,让我们一起见证并记录我们故乡的蒸蒸日上、迈进小康!